戴錫倫,字禮臺,號合幼山人,江西省江右贛郡桃谷人氏,生於清朝乾隆四十三年戊戌年。
嘉慶元年高中二甲進士,封太守任職廣東高州知府,娶陳氏為妻,生二子二女,長子戴洪潤、次子戴洪澗。
據傳戴錫倫為官之前得上虞派異人傳授風水之術,是清朝派粵破風水的六大國師之一,但一直未見有破龍穴之跡,反而利用風水造福高州。
他與高州名師本地薑為友,有齊名之譽。
戴錫倫為官清正,好結交朋友。
高州任內,地方發生黃腫病,患者急劇增加,疫情十分嚴重。
戴錫倫急召地方縉紳和民間醫生,征求治療方法,還親自為老百姓聘請名醫,廣施藥物。
戴府初到高州就利用風水改做府城。
他將冼太廟前水池填去。
挖河流引水入城,泄去城內之水流出兌方,《兌方內城出水口處即現在的榕木頭那地方,本來有一塊石碑記載著當時開渠引水之詳情,但在文革期間這石碑不知去向。》開合成運之門,解救困擾多年高城百姓之水腫疾患。
在清代嘉慶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戴府為振興郡城文風,在高州城東鎮頭嶺《現在叫文筆嶺》上建文筆塔。
又在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己卯年三月二十日巳時修高州聖殿廟《即現在高州市府位置,市府與高州中學之間的小巷邊那個紅墻就是當年的文廟外墻,現在已定為市級文物》。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戴錫倫任滿離職,辭官回家,途經廣東陽西大垌山凈業寺,為大垌山風光景色所迷,遂剃發為僧,盾跡空門,法號釋大千。
為凈業寺第三代祖師,成就佛界一段佳話。
現在整個陽江凡是姓戴的基本都是他後人,當中官貴、文豪、富豪無數。
戴錫倫當了和尚之後,潛心佛事,對寺內的經書加以修整註釋,還將平生積蓄捐獻給大垌寺,將寺院修葺一新,並改名為凈業寺。
戴錫倫誠心佛事,績效顯著,很快便成了凈業寺的住持。
其時,過往騷人墨客,仰慕他的風范,不少人前來拜訪,談經論佛。
其中吳川狀元林召棠與其最為默契,二人常有詩相互唱和。
戴錫倫還對大垌山的環境加以改造、美化。
晚年,他將凈業寺的香火傳送至高州,在高州府衙旁邊建了一座寺廟。
他又把凈業寺的田產,按比例撥給周邊寺院,其中撥給回隆寺的田租有十七石又九升。
戴錫倫圓寂後葬於凈業寺背後的』畫眉跳架『山《土名》山腰。
戴錫倫墓在陽西縣大峒山凈業寺的後山上,戴太府離休後入此寺為僧,死歸其穴。
此地清幽確為修身之勝景,陽西風情志對此有詳細描述:
大垌山,在陽西縣城織篢鎮西北角,距城六七公裡。
大桐山由觀音嶺、燕子坐梁嶺、響水嶺、飛鳳跳架諸山脈組成,境內溝壑幽深,峰巒迭嶂,蒼松翠柏,遠近馳名的凈業寺掩映其中,為陽西第一大名勝。
大洞山三面青山環抱,隻東向一個路口出入。
入口處,左為墀子坑,右為木魚頭嶺,面前一大湖,湖邊種滿柳樹。
繞湖走,約二百步遠近,有一小橋,名日響水橋。
橋下流水潺潺。
過響水橋,往東北而上,走五十步,乃凈業寺山門。
凈業寺古稱大垌寺,始建明中葉,清康熙十六年大規模重建。
重建後的凈業寺分為前殿、大殿,大雄寶殿蘭進深院落,兩邊為耳房,殿與殿之間,曲廊相接,每殿中間置天井、假山。
整座建築巍峨挺拔,氣勢雄偉。
穿過凈業寺背,往上分出二小道。
一道出石谷,往上是觀音嶺。
翻過嶺顛,往半山腰走,有一洞,俗名曰老虎牢。
洞內有石臺石凳,洞外荒草叢生,荊棒莽莽,過去常有老虎出沒。
其二通畫眉嶺,半山谷中,有亭名聽泉亭。
坐聽泉亭,泉水錚淙,如琴鳴,如簫咽。
再上是戴太府墓。
戴太府,俗名戴錫倫,河南人氏,曾為高州知府,辭官歸家,路經大垌山,為大垌山景色所迷,遂剃發為僧,遁跡空門,為凈業寺一代祖師。
相傳戴太府在日,乃凈業寺鼎盛之時,各方名人慕名來訪,吳川狀元林召棠與戴來往甚密。
駐足觀音嶺頂,極目四望,近處龍高山,雲霧藹藹;遠處蒼海溟溟,水天一色。
傳說,乾隆皇下江南,至此流連忘返,差點走了戴錫倫的老路,有他的詩為證:
山色悲青入佛前,東山背後北山連。
四圍古木重重鎖,梵地重關霞洞天。
大垌山於民國年間李伯振當縣長時進行過大規模整治,在山下湖邊種上梅林、木棉、桃李、雲杉,開辟了一條十裡長的公路,各山頂還修築亭臺,鋪設石道,使之成為陽江縣有名風景區。
戴太府墓坐庚山甲向兼酉卯,水出辰口。
其墓有一怪處,拜堂中有一石用三合土加其上塑成尖嘴兇鷹之象,此實乃天星制化轉移之作法!為天星風水衣缽枕中之秘,不通此法莫言你是天星風水高手。
【清】高州太守 戴錫倫留題大地
銅羅金鐘嘗觀嶽瀆精靈兮,鐘天地之奇。
山川秀麗兮,實富貴之基,即瀧喉之壹山。
其祖宗原夫大營,步行佈木火。
祖宗高起廉貞,視履端壯兮。
自龍鬢而往,搖洩多姿。
由雲作而行,起木火於中夥托盤。
形如參天鎮地,頓間星於葵扇。
勢如弄月托星,渡峽中脈。
或獲泉滴水盈,再起蜂腰。
重重數莭,捲簾殿試。
疊疊數層。
脫卸於劏豬坑,三臺旋頓。
剝換於私鹽凹。
一峯獨停。
轉層巒於木格背。
夫開巨浪之勢。
佈帳幕於牛車路。
長舒馬跡之形。
直視則千騎萬馬。
橫觀則層幟疊星。
降峽白石。
萬辭樓而下殿。
兩傍擁護。
萬演武而標兵。
赤印珠池。
排於左右。
文臣武職列於中庭。
美女深閨。
如冬日之可愛。
寶鏡當面。
似秋月之光明。
委委蛇蛇。
繞還纏腹之羅帶。
突突兀兀。
忽起橫天之寶屏。
至萬山石橋頭。
頂上窪池。
行工字形。
過走馬之三臺兮。
頓師聚宿。
起伏釜之壹金兮。
豎旗割營。
直進橫山嶺。
投東投西。
分陰陽之二氣。
渡峽灰霸。
左立右立。
合聚講之五星。
忽然落正幹於河之上。
起少祖於鐘鼓之峯。
陰陽交泰兮。
峽懸日月。
張掛長虹。
四顧則仙人昂睡。
正對則銅鼓金鐘。
毋牛回兮。
將軍射箭城頭插,天犬吠兮。
兒童頂笠髪冠沖。
蜂蟹觀音現於滄浪兮。
猿猴叫乎青松。
施神功於此際。
顯造化於其中。
於是左監旗兮。
旗尾悠悠。
右屯鼓兮。
其聲蓬蓬。
血脈千裡兮。
其來蔥蔥。
百川旋團兮。
其水蕩蕩。
雙山朝拱兮。
其案重重。
山川鐘靈兮。
三元後傑。
世間罕有兮。
千裡難逢。
實鬼神之所秘。
非庸術之所通。
此宇宙示泄之地。
乃瀧喉第一之山也。
嗟嗟,今予之三月兮。
輾轉夥夢。
聊泄俚句。
留後福東。
2020年12月,郭濟懷撰文於潮陽增吉堂風水擇日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