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產生於周朝,就是小說影視中封神榜那個時代。
相傳在上古時,伏羲氏創造先天易《先天八卦》,神農氏創造連山易《連山八卦》,軒轅氏創造歸藏易《歸藏八卦》,《史記》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文王在《連山》和《歸藏》易的基礎上繼續專研推演,演繹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辭、爻辭,人稱《周易》。
《周易》的產生是為了應對當時的戰亂,希望找到一個能夠預測吉兇禍福的方式幫助自己贏得戰爭,同時也說明《連山》和《歸藏》的局限性,因為不能很好的預測,才有了《周易》的產生。
這是新舊事物的發展變化規律。
《周易》分為理和象兩部分,理是哲學道理,象就是卜筮,也就是後續算卦的起源。
後續的很多大智慧者對《周易》做過解讀,孔子對包含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進行解釋,共十篇,統稱《十翼》》,也就是《傳》,我們現在所接觸到的《易經》是經和傳共同組成的。
歷朝歷代所有大智慧人對《周易》都有研究,但更多的是理這一部分,跟孔子同時期的老子,吸收易的理念,形成了陰陽和太極的思想,《易》講的是變化,陰陽和太極也是一個動態過程。
象也就是卜筮部分,研究的人相對理並不多。
理是法,象隻是術,學術而不學法,本末倒置。
《周易》卜筮部分並不復雜,如果願意,三十分鐘就能教會你。
難得地方在於卦象的解讀,卦象的解讀就涉及 卜筮的原理。
卜筮的原理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周易》產生於戰亂,目的是為了定吉兇,人以自身的意念溝通『上天』,詢問神明自己所要做的事情的成敗。
比如我現在要攻打某一個城池,卜筮一下,看戰果如何,如果為吉,則昭告三軍,說這是神明的旨意,必定士氣大增,所向披靡。
從方式上,我們可以看出,卜筮並不是科學,科學是一種研究方法,最明顯的特色就是重復驗證,對一件事重復卜筮,你認為得到相同卦象的可能有多大?
《周易》無論理還是象都是一種文化,象是基於當時對神明的絕對信仰。
文化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每一種文化都有它的時代特色,同時也有它的時代局限性。
研究《易》之所以會讓人得到境界的升華,是因為理,而不是象,善易者不占。
古往今來,搞風水算命的沒幾個下場好的,喜歡找人算命的人也是一樣,因為他們把人的命算來算去,等同兒戲,且不說算得準與不準,單是遊離在罪惡邊緣的貪心與利益就足以使雙方迷失自我。
一個想掙錢,一個想消災,雙方都忘了做人的根本在於自己,一切吉兇禍福都是人心所造,不問自身問鬼神,不修自我修香火。
漢代六爻大師京房算了一輩子命,最終被皇帝殺死,死後屍體被分食;八字奠基人李虛中,韓愈贊他算命‘百無一失’,他卻誤吞水銀中毒而死;明代的劉伯溫有‘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世’的美譽,最終卻被胡惟庸毒死,兩個兒子一個跳井、一個上吊,家門香火從此滅絕;更有諸多名不見經傳的算命先生,要麼一輩子厄運不斷,要麼後世子孫多殘疾智障……
《易經》從頭到尾都在講解做人的道理,自始至終強調的都是個人自身的修為,順乎天道、反省自身,提高自己的德和行,才能達到趨吉避兇的目的。
而算命恰恰打破了這條法則,他讓人們把希望寄托在外物上,寄托在算命先生身上,寄托在畫符念咒風水起名等旁門左道上,使眾生喪失了自己的心性、失去了自我。
所謂的大師和騙子就是‘五十步笑百步’的距離。
他們的出發點都是讓人把命運寄托在算命上,而忽略了自身修為的重要性,目的都是為了錢,他們巧言令色、侃侃而談,腦子裡想的都是客人口袋裡紅票子,隻不過表演的功夫有高有低,隱藏得好、面對金錢暫時不動聲色的,就是大師;隱藏得差、見了金錢就眼冒金光的,就是騙子。
但一旦扒下大師的畫皮,就會發現,他比騙子更貪、更詐!
喜歡算命的人,命運反而會越來越差,求財運的,財運越來越不好;求婚姻的,婚姻越來越不順;求健康的,身體越來越差;求官運的,早晚丟了烏紗帽……命越算越薄,因為這些人把自己的命交給別人去打理,不可能有好。
聖人作易,以及各種預測方式,希望後人了解自己的命運。
當人們了解了自己的命運後,就想改變命運,壞的想變好,好的想更好,這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
但改變的方法人們卻寄希望於那些旁門左道上,如果畫符念咒、調整風水、換個名字等等這些手法就能使命運發生變化,那命運也就太好改變了!那些街頭的乞丐,給他們改個名字,換個地方讓他們住,他們能不能變成富翁?
肯定不能!那些病入膏肓的人,為他們畫符施法、做道場,能不能使他們不死?
絕對不能!該死還是照樣死!
那些算命先生整天嚷著給這個起名改運、給那個催財延壽,如果他們真能做到,他們就不滿街跑著算命賺這些辛苦錢了,早就躲在一個地方,催一大筆財,然後活上幾百歲,美美地享受榮華富貴了!
公眾號:偷天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