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幅圖是大金國皇陵主星、出脈、結穴、巒頭全局《金陵位於北京西南47公裡的大房山系九龍山下。
隸屬於周口店車廠村,稱為龍門口。
大房山明秀挺拔、林木蔥鬱,古稱幽燕奧堂。
它的主峰貓耳山、雲峰山、連泉頂的海拔都在1300米以上。》雲峰山又稱九龍山,當地百姓則稱之為皇陵尖,峰險林密,流泉幽咽,怪石嶙峋,每當天氣陰晦時,雲霧鎖住峰頂,黑灰色的雲團奔騰翻湧,似有數條怪龍攪鬧;沿主峰而下,延伸九條鯉魚背似的山脊,奔向山間平地,正中一道石門,隻有一口可以出入,峰頂正前方遙相對應的是一排千刃絕壁。
當地面姓叫這裡為龍門口、豹子窩,九龍山對面的石壁山,是金陵的影壁山,金陵的主陵太祖陵,就坐落在九龍山主脈與影壁山子午線上;具體介紹請查閱王君植大師官網王派風水網。
金陵以雲峰山為主峰,向兩翼展開,左右伸出護手青龍白虎砂。
當年海陵王完顏亮遷陵,主陵安排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和金太宗完顏吳乞買的陵墓,稱為睿陵、恭陵,兩側依山而葬的是完顏家族的子子孫孫,其佈局如同臨陣對敵,”雁翅排開”,又像依山佈列成一個”金”字,頂端就是睿陵。
據《大金國志校證》《女真傳·附錄一》”陵廟制度”記載:國初,祖宗止葬於護國林之東,逮海陵徙燕,始令司天臺卜地於燕山之四周,歲餘,方得良鄉縣西五十裡大洪《紅》谷曰龍城《街》寺,峰巒秀出,林木隱映,真築陵之處,遂遷祖宗於此,唯熙宗葬於山陰,蓋以刑餘不入陵。
又據《金虜圖經》附錄二《山陵記》記載:虜人都上京,本無山陵,止迨於護國林之東,儀制疏草創。
迨亮徙燕,始有置陵寢意,遂令司天臺卜地於燕山之四周。
歲餘,方得良鄉縣西五十餘裡大洪山曰大洪谷曰龍城寺,岡巒秀拔,林木森密。
至築陵之處,亮尋毀其寺,遂遷祖宗、父、叔改葬於寺基之上,又將正殿元位佛像處鑿穴,以奉安太祖《曰文》、太宗晟、父德宗宗幹,其餘各處隨昭穆序焉。
唯熙宗被殺,葬於山陰,謂其刑餘之人不入。
由此可以看出,在上京會寧,女真族由於建國時間短,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陵寢制度,隻在護國林東安葬祖宗。
海陵王完顏亮遷都燕京後,命司天臺找了一年風水寶地,才找到大紅谷龍銜寺這塊寶地。
完顏亮確有其與眾不同之處。
他毀掉寺院,在寺基之上建陵,安葬了祖父、父親、叔父。
這幅衛星地形圖是王君植風水大師分析圖解,方便大家直觀閱讀金朝皇陵巒頭格局;金朝皇陵後龍氣脈旺盛,左右龍虎護砂有力,前方關鎖,主峰高聳俊秀,就此局看雖為風水美地;若為民間占去當產貴子棟梁,但是作為君臨天下皇陵,此地龍穴氣勢不佳,堂局狹小,局勢逼仄,元辰之水直泄而出,系山谷開小陽,且非大房山主龍結穴,系主脈偷結之地,其氣勢不可與明皇陵、清皇陵相提並論,所以大金國未能統一中國,不能君臨天下享大位,可見為偏方之國主。
這幅圖箭頭所指即是大金國皇陵所在位置。
大金國皇陵傳說故事《非正史,僅供閱讀娛樂》
大約是金貞元二年時,傳說海陵王到大房山行獵,看中了大紅谷的風水。
大紅谷就是現在九龍山下的山谷,因谷口外巖石裸露處,一片片石頭和砂土呈現紅色而得名。
九龍山可能得名更早。
因為這九條山的山脊奔騰而下,正中一條高於其它八條,『龍頭』處也雄偉挺拔,龍頭下有一宏偉寺廟,史書記載此寺名約『龍銜寺』,這一名稱很符合這裡的地理形勢。
至於『雲峰寺』,是文人們因其背倚雲峰山而起的名。
據傳說,海陵正行獵,縱馬入山,進了大紅谷,他所追蹤的一頭小鹿突然失去蹤影,前面是—座金光閃閃的寺院。
海陵王下馬入寺,抬頭看見的不是佛像,而是他祖父完顏阿骨打、叔祖完顏吳乞買和叔父完顏兀術坐在供案之上。
他回京後,便下令把金太祖、金太宗、宗幹、金兀術的陵墓從東北遷來,把佛像的肚子鑿開,安放上面四位的牌位,在寺基上掏洞挖穴,安放了他們的靈牌。
從此便有了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