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相算命三式算法大全篇。《圖+文》

看相算命曰:凡相法之精神。

首重部位。

剖析確定。

先知某輕重位置。

次如其關系原理。

然前方有掌握。

自能指定規范。

而有一定之判別也。

餘考相法部位。

多屬不確。

而式亦混亂不一。

各據一說。

各有所宗也。

惟其項目尚存。

而爲古之原名也。

餘考秦代以前。

皆屬純一部位。

自秦氐火焚當前。

世無傳本。

每有殘篇零頁。

皆缺乏爲稽考之鐵證也。

當五代時。

達摩復入中國。

始傳五來相法一書。

此爲中興相法之祖師。

而集各家之大成也。

其部位尚有錯誤之處。

能否事先未經考證的確。

兩宗古之殘篇。

或爲先人翻印錯訛。

隨意改移。

徒留其稱號也。

此皆兩可之疑問點。

而無法稽考也。

故麻衣相法。

一切部位說。

亦宗達摩。

而錯訛之處迥然不同。

能否爲上敘兩點疑問。

不得而知。

柳莊相法。

則稱其受秘傳。

而成心錯其部位。

顛倒運限。

其混雜人聽聞乎。

其自矜眩奇乎。

相法部位。

錯誤於此居大少數。

至於衡真。

則徒據理說。

而不尋其位置。

水鏡則拘泥引吉。

而不求其依據。

其大清神監。

鐵關刀。

蘭陵集。

相法須知等。

各據一說。

自謂心傳。

以訛傳訛。

而不知孰是孰非。

相法一書。

講究其精微者頗少。

大少數爲跑馬觀花。

恣意隨談。

隻知有其稱號。

而不知有其位置。

至於部位之輕重。

誰爲主體。

誰爲輔佐。

則更茫但是無所宗矣。

餘此次註重部位。

先從醫學動手。

餘考黃帝內經。

中有漢晉文字。

可見其爲殘篇。

惟針炙大成。

與仲景六經。

較爲的確可用。

如王叔和難經。

陳修園。

徐靈胎各書。

部位之零碎。

稍有新奇。

又如中醫之解剖說。

唐宗海之中西惟通。

皆不明氣化。

所取之部位。

大少數不可爲用也。

餘考丹經之參同契。

金丹真傳。

呂祖選集。

三豐選集。

道藏輯要。

則各有妙蘊。

其中有正系連代系。

應系經過系。

方證明一切部位。

餘則註明其部位之輕重關系。

以爲千古後之定法。

有志相法者。

容易動手。

而尋正宗門戶也。

將考證者附後。

第一式詳解

看相算命曰:醫家部位。

與相學部位。

相互表裡。

蓋太素經之脈訣。

中有貧賤富貴壽天之說也。

而稱號則各異耳。

按用法各有不同故也。

其內之頭緒。

而達於外。

則有正系之頭緒。

連帶系之頭緒。

應系之頭緒。

經過系之頭緒。

其位置雖異。

其氣化則感而遂通也。

此第一式。

爲吾蜀天彭之大醫士。

唐宗海先生所講究而監定者。

載於中西滙通選集之中。

並有解剖學說。

分經別絡。

詳註經絡如何也。

其稱號能否宗古。

或重新也。

餘將其原規則位置及稱號。

而參合相學也。

上爲闕者。

即兩眉之中心。

相法名之曰印堂是也。

蓋印堂者。

即全部之主體。

元首之意也。

其名曰闕。

能否帝闕之意。

或金闕之尊稱也。

闕之下曰王宮。

即相學之山根是也。

在兩目相平之中心。

又名命宮是也。

相法之稱山根有兩意義。

一爲後人之根基。

一爲自身之命根。

其名曰王宮。

能否即命宮之意義。

而王宮與闕之義相等。

稍有抵觸。

又下之準頭名曰明堂。

即相學之中嶽又名曰土星是也。

按河洛之數。

五行以土居中宮。

而鼻準在片面部之中心。

故有是名。

餘又考八卦九宮之配合。

其中宮號明堂。

此名之曰明堂。

實即中宮之義。

與中嶽土星之名相等。

其下名蕃。

在法則紋之下。

即相學之陂池是也。

又近於腮骨。

即相學之下府是也。

其名蕃者。

能否屏蕃之意義也。

兩側曰蔽。

在耳珠之前。

醫書有名頰車。

亦有名聽宮穴者。

即相學之虎耳金縷之側是也。

其名曰蔽。

能否障蔽之意義也。

又雲五臟居地方。

得其正也。

六輔挾兩側。

得其輔也。

後人以此望其形而察其色。

按其部而診其脈。

不可不依據此也。

又雲闕以上屬咽喉。

闕之中屬肺部。

闕之上司心部。

此皆內經詳載。

醫家之定法也。

此爲唐宗海之原文。

餘考內經無此說。

故上述其研討重新之語。

評論辨明列後。

第二式詳解

看相算命曰:上文所述第一式。

略得大體。

茲據醫家第二部位式。

其分配五臟六腑。

爲醫家各書所載。

而唐宗海先生。

更用西法解剖法。

以證明其部位也。

故中西滙通。

挨次繪。

詳論其如何形質。

而感適於外也。

據雲。

兩眉之中心。

爲肺部之正系。

即相學之印堂是也。

兩目絕對之中心。

爲心部之王系。

即相學之山根是也。

鼻梁之中段。

爲肝部之正系。

即相學之年壽是也。

鼻準之尖。

爲脾部之正系。

即相學之土星是也。

淚堂之大眼角。

爲膽部之正系。

即相學之精舍光殿是也。

鼻竅之兩孔。

爲胃部之正系。

即相學之蘭臺廷尉是也。

眼下之橫紋。

爲小腸之正系。

即相學之三陰蠶囊是也。

頰車之側爲三焦之正系。

即相學之命門虎耳是也。

兩耳珠爲腎部之正系。

即相學之耳輪是也。

兩顴之下。

爲大腸之正系。

即相學之法則金縷是也。

兩口角爲膀胱子宮之王系。

即相學之食倉祿倉是也。

此爲醫家業經考證。

而爲正法之分配也。

再經中醫之解剖分配。

大體亦如是。

餘考古人之經絡清楚。

莫過於張仲景之六經法。

及針炙大成之瞳人。

而與此項部位。

則有異位置而名者。

第三式詳解

看相算命曰:醫家之書最古。

而最的確者。

莫不以仲景爲醫中之聖。

蓋創造六經。

始由仲景而起也。

按第三式。

即仲景之六經總也。

其中分三陽三陰。

以包括五臟六腑也。

故三陽之中甲。

有太陽經。

內屬手太陽爲應小腸。

足太陽爲應膀胱。

此太陽之專司頭緒也。

有少陽經。

內屬手少陽爲應命門。

足少陽爲應膽絡。

此少陽之專司頭緒也。

有陽明經。

內屬手陽明爲應大腸。

足陽明爲應胃絡。

此陽明之專司頭緒也。

故三陰之中。

有太陰經。

內屬手太陰爲應肺絡。

足太陰爲應脾絡。

此太陰之專司頭緒也。

有少陰經。

內屬手少陰爲應心絡。

足少陰爲應腎絡。

此少陰之專司頭緒也。

有厥陰經。

內屬手厥陰爲應心包絡。

足厥陰爲應肝絡。

此厥陰之專司頭緒也。

古有三焦之說。

而徐靈胎陳修園。

皆勉強說之。

似未詳於六經之內也。

唐宗海則指爲三焦即連網油。

此解剖之功也。

故論病則無為本經之病。

即指太陽專病或陽明專病也。

又無為兩經合病。

即指少陽與陽明同時合病。

或厥陰與少陰同時合病也。

又有此經而現彼經景象。

名曰應病。

即太陽經之病。

而現少陰之景象。

或太陽經之病。

而現陽明之景象也。

蓋後天之氣。

發於腎部。

故有天終身水之義也。

後天之脈。

資生於胃部。

故有土生萬物之義也。

血脈之行。

資生於氣味。

故六經可包括全身。

此綱領之法也。

【本文由指迷居士發表於2018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