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很可能是古人對於宇宙的描述。
以前的文章中曾說過可以用球體建立易經的模型,將此模型與古印度以須彌山為中心的宇宙觀相比較會發現兩者存在一些相似之處。
球體上部俯視示意圖
圖中居於中心的點為易經的兩儀之一,可以與古印度九山當中的須彌山相對應,圖中八個圓環與其餘的八山相對應,九山之間的八個區域即為八海。
圖中最外圍這個環類似於地球的赤道,環上四個主要的點為易經的四象,此環可稱為四象環,與古印度的四天王天相對應。
此環除了四個主點之外還有28個點,總共32個點,可與古印度的32城相對應。
另外七個環中居於中間的環上也有四個點,此四點屬八卦范疇,此環可稱為八卦環。
在易經體系當中此圖可分為四個區域:八卦環內分為前後兩個區域,對應古印度的南贍部洲,北俱蘆洲。
八卦環外分為左右兩個區域,對應古印度的東勝神洲,西牛賀洲。
古印度宇宙觀中的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自在天或許即是三千世界當中的一些小世界,也可以看作是一些平行宇宙。
每一層天即為一個球面,每個球面當中都包含相應的九山八海四大部洲。
古代或許有些高人認識到了宇宙的一些奧秘,個人覺得對於這些認知應當予以重視,不能抱著古人很原始很落後的成見,草率的將其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