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風說】形派風水漫談(20)。

風水一詞最早出現於晉代文學家、書法學家郭璞撰《葬書•原著》《下稱《葬書》》,其雲:『葬者,藏也,乘生氣也』。

所謂『葬』,就是埋葬,指陰宅。

『藏』,是隱匿、暫避、暫息、收藏的意思,指陽宅。

所謂『生氣』,《葬書》雲:『夫陰陽之氣,噫而為風,升而 為雲,降而為雨,行乎地中,而為生氣。

生氣行乎地中,發而生乎萬物』。

又雲:『五土四備,土者,氣之母,有土斯有氣,氣者,水之母,有氣斯有水』

簡單的說,『生氣』就是陰陽氣,它是發生、發展、運動變化於地《球》中的《行乎地中》。

噫噎到地表外面成為風,上升為雲,下降為雨。

是生發萬物的一種氣。

它的組成是五土《古人把元素歸納為金水火土木五類》和水的混合物《土生氣,氣生水》。

因此,陰宅和陽宅都要『乘生氣』。

《葬書》又雲:『氣行也,因地之勢,其聚也,因勢之止。

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謂之風水』。

那麼,『使生氣聚而不散,行而有止』的『使』就叫做風水。

『使』,必須采取措施,什麼措施呢?

就是建築。

古人『構木為巢』,即是原始風水,也是原始建築。

因而『風水者,建築也。

建築者亦風水也。

二者一也』『風水』一詞即源於此。

唐代高官楊筠松,為了打敗蠻人,寫了一部有關風水的《滅蠻經》,當時廣為留傳。

後來,他的弟子又寫了一部名為《龍水經》《又名《青囊經》》的風水書。

而以《葬經》為首的這三部書,則是後世研究風水的鼻祖。

漢代重視孝道,墓葬講求奢華,所以風水理論備受重視,並逐漸擴展至其他類型建築的選址和建造方面。

兩宋至元明,文化中心南移,從而使得這種觀察地形的學問有了實際意義。

明清時期,風水理論的應用就更廣泛了,北京紫禁城和天壇,以及整個北京都城的建設,都很明顯的運用了風水理論。

風水術對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和建設的影響相當深刻,翻任何一部明清時期的府志、州志和縣志,都不難找到與這座城市有關的風水記載。

從某種角度看,中國古代大多數城市的位置都可以說是在風水理論指導下選定的,風水理論可以看作是古代的聚落區位理論。

在6世紀,一個意大利傳教士來到中國。

作為傳播東西方文化的使者,他一方面把西方的幾何學、醫學帶到中國,讓中國人大眼界,同時他也把中國的文化傳播到了西方,其中就有風水。

這個人叫利瑪竇。

風水第一次被介紹到西方,就是通過他的一本書——《基督遠征中國》。

這本書後來被國人譯為《利瑪竇中國札記》,隱去了文化侵略色彩。

書中,利瑪竇對中國的風水術有大段的描寫和評論。

他寫道:『把一個家庭的安全、榮譽甚至生存都取決於諸如門要在這一邊或那一邊,雨從左邊還是右邊流入院子,或窗子設在這裡或那裡,房頂哪一個要比另一個高等細節。

有什麼能比這更荒唐呢?

於希賢說:『利瑪竇把中國的風水、中醫這些凡是西方基督教教義所不能理解的東西,一概打成野蠻、落後、迷信』

從此,風水也就成了異教徒的一種『迷信』表現,在西方世界受到了一系列的宗教性批判。

17 世紀以後,基督教在歐洲世俗世界逐漸走向衰微,取而代之的是『科學』。

人們把一切贊美之辭都給了科學,以科學的工具對大自然瘋狂開采,而對於先人在造化面前表現出來的謙卑和妥協不屑一顧。

中國近代以來,尤其是『五四』以後,中國人全力以赴地向『賽先生』學習。

凡與當時西方科技話語不合的傳統學術,都會被輕蔑,甚至打成封建迷信,典型如中醫。

至於風水,更視以『文化糟粕』,遭人摒棄。

到了 20 世紀 50 年代,西方工業發達國家遭遇了『三 P 危機』:『人口爆炸』《Population》『環境污染』 《Pollution》 『資源枯竭』《Poverty》。

面對這些問題,人們自問:人類的文明是否還有其他的發展道路?

於是,有相當一部分西方學者把目光投向了『神秘的』東方文化。

在這個世界潮流下,以『天人合一』著稱的中國傳統文化受到學術界的追捧,同時,過去曾被打入冷宮的風水,和中醫一道,又重新被一些人發現了價值。

風水的『重新發現』,在英、美、俄、法、德、日等很多國家,引起了研究者的興趣,也引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的重視。

1995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了『世界文化多樣性協同發展大會』,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於希賢被邀去講中國風水。

他講的題目是:風水,中國的和諧文化。

《待續》

下期看點:

為什麼說把科學神化的危險更大?

美國法律為風水撐腰?

風水的核心倡導是什麼?

作者:益福堂

非著名風水學者、實踐者。

喜閱古往之佳作,好悟山水之情懷;有閑雲野鶴之志趣,無放眼天下之大才;裹足於華夏,踏步覓蓬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