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的結構及作者。

易經上分《經部》和《傳部》兩部分。

《經部》依照文王六十四卦卦序對六十四卦進行一一解讀,其中《上經》收錄三十卦,《下經》收錄三十四卦。

每卦都包含卦畫、標題、卦辭、爻辭等內容。

一般認為,《經部》成書於西周初期,而《傳部》則被認為是春秋時期孔子及其弟子的作品。

《易經》是幾代人的集體創作。

《經部》是《易經》最早形成的部分,一般認為,六十四卦的卦畫由伏羲推演而來,周文王作卦辭,即對卦象整體的吉兇解釋,並確定了《易經》以『乾』為第一卦;後來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周公又進一步對每卦六爻進行分析,創制了『爻辭』。

《經部》的卦辭和爻辭都非常簡單精練,但往往讓後人不知所雲。

《經部》的內容包括各卦的卦象、卦名,以及對卦名的解釋。

如『乾為天,乾上乾下』,點明了乾卦的屬性和卦象。

隨後的簡單精練的卦辭是對這一卦總體吉兇的判斷。

如乾卦的卦辭是『元、亨、利、貞』。

在卦辭之後是與該卦相應的『彖辭』和『象辭』。

『彖辭』和『象辭』之後是六爻的爻辭。

每卦的六爻象征不同的事物,也代表不同的吉兇。

卦辭和爻辭是《易經》的精華,是判斷吉兇的主要依據。

《易經》經文的作者
從《易經》各卦卦象的確定到卦辭、爻辭、文言等文字內容的完成,經歷了很長的時間。

《易經》是幾代人的集體創作,是古代先賢共同的智慧結晶。

一般認為,六十四卦的卦畫由伏羲推演而來,卦辭由周文王所作,即對整體卦象的吉兇解釋。

後來周文王之子周公又進一步對各卦六爻進行分析,創制了『爻辭』。

下面以乾卦為例來說明。

一般認為,『象』『彖』和『文言』是孔子所作,但附於《傳部》內。

東漢的鄭玄將『象』和『彖』與六十四卦經文合在一起,並列於每卦爻辭之後。

魏晉時期的王弼將『文言』拆開,附於『乾』『坤』兩卦之後,直至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