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的形成,眾說紛紜,不過有個大致的共識就是:『人更三聖,世歷三古』。
具體來說,《周易》的形成有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伏羲看天象、觀地理創立了太極八卦圖。
第二個階段:周文王在八卦的基礎上推出了六十四卦,並且寫了卦辭和爻辭《也有一說是文王的兒子周公旦寫的卦辭和爻辭》。
《史記》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
《周本紀》則記載:『西伯蓋即位五十年。
其囚羑裡,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
不過周文王的年齡一直是個迷,百度百科以及古書上,都說周文王活了97歲,其實,這個並不對。
《竹書紀年》記載『武王《享》年五十四』,於公元前1043年去世。
根據史書記載『文王十三生伯邑考,十五而生武王』,以及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周文王死於公元前1050年結果推斷,周文王真實年齡應該是62歲,出生於公元前1112年。
文王被囚羑裡城7年,第三年開始推演《周易》,這樣算來,他應該是50歲左右開始推演《周易》的。
第三個階段:孔子通過研究周易,寫下了《易傳》,《易傳》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
具體來說就是,孔子等人對《易經》經文所作的進一步解讀和闡釋記錄成書,就是《易傳》。
《十翼》包括:1、彖上傳《《彖傳》就是解釋『彖辭』的話》;2、彖下傳;3、象上傳《又稱『大象』》;4、象下傳《又稱『小象』》;5、系辭上傳;6、系辭下傳;7、文言傳《文言是解釋二卦經文的言語》;8、序卦傳;9、說卦傳;10、雜卦傳。
孔子作《易傳》之說,載於正史。
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稱:『孔子晚而喜易,序《彖》、《象》、《說卦》、《文言》』,『孔子『讀《易》,韋編三絕』。
讀《易經》讀得把穿竹簡的皮條翻斷了很多次,表現出孔子對《易經》是何等的看重和熱愛。
班固《漢書·藝文志》也說:『孔子為之《彖》、《象》、《系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
關於孔子學習《易經》,《論語》中有這樣表述: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這一番話,詞語十分簡單,正因為簡單,理解上分歧也就更多。
周山小編大致認同朱熹的意見,孔子說這一番話時,應該是七十歲前後。
敢於說自己研究一門學問『可以無大過』的,應該是學得差不多的時候,而不可能是尚未開始的時候。
《史記》:『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又有『假我數年,我於易則彬彬矣』的話。
晚年還在那麼努力地研讀《易》,說明孔子認為自己還沒有完全掌握,還有『過』。
當然,通過後來的學者研究,《易傳》並非是孔子一人所作,它的出現晚於孔子,當在戰國中後期。
還有種更大膽的假設,《易傳》不是孔子所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