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博大精深,暗含著不斷前進的動力。
不斷前進的人,都懂得把注意力放在準備上。
讀懂《易經》三句話,做好這三種準備,直面每一次成長。
壹
把握好時機
《易經》裡講:『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人要成長,首先要把握好時機。
『時』指的是積累能量所必需的時間,而『機』則指等待一飛沖天的機緣。
在時機沒有完全成熟的時候,無論做什麼也沒有用,不過是白費辛苦。
而一旦時機到來,便猶如詩中所說:『金鱗豈是池中物,一遇風雲便化龍』。
這裡的『風雲』,指的正是時機。
按照禪宗所講,機緣總是稍縱即逝的。
《道德經》裡說:『渙兮若凌釋』。
意思是,行動起來要果決迅速,就像冰柱瞬間融化四散一樣。
做某件事之前,一定要做足充分的準備。
一旦決定行動,就不要瞻前顧後。
在等待時機的過程中,並非無所作為。
而是不斷積蓄能量,培養自己的能力,磨煉自己的耐性。
如此才能把握好屬於自己的風雲際會。
貳
調整好心態
《易經》裡講:『樂天知命,故不憂』
心若忐忑,任由外界混亂沖擊,便會失了方寸、患得患失。
心若安穩,那便任憑風浪起,我依然穩坐釣魚。
調整好心態,就是成長所需的第二項準備。
正如六祖慧能在《壇經》中所說:『不是風動,不是帆動,仁者心動』。
一切煩惱,皆由心生;一切成長,皆向內求。
因此禪宗要求我們,用『戒、定、慧』的功力,來對治自己的『貪、嗔、癡』。
調整好心態,從而獲得降伏煩惱、解除妄想的禪定之力。
蓮池大師在《竹窗二筆》裡說:『愚人除境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境』
愚蠢的人,總是把眼睛盯在外部環境上,覺得外部環境不好,就想方設法去改變它,從不反思自己身上的問題。
智者則恰好相反,遇事先從自己內心找原因。
掃除內心的障礙,才能無畏前行。
叁
掌握好方法
《易經》裡講:『養物不窮,莫過乎井』
水利萬物而不爭,井則是深挖自己,從而造福於人。
《易經》當中的『井』卦,賦予了水井人格。
寓意惠及他人,亦是提升自我的絕佳途徑。
《論語》中說:『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任何事物都無法孤立存在於世上,都必須有所依靠和援引。
沒有外力相助,那麼即使有上升的能力,也等不到上升的時機。
同樣的,行走在人世間,每個人都離不開別人的幫助。
不管我們有多強的能力,有多高的智慧。
作為個體,始終是渺小而脆弱的,而集體的力量,永遠要比個體強。
正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眾人劃槳開大船』。
自然如同百川歸海、順水行舟,無往不利。
左宗棠說,為人要『擇高處立,就平處坐,向寬處行』。
這不是說教,而是一種成功的人生哲學。
高處立,就是做人格局要大,跳出自私自利的小圈子,這樣就不會斤斤計較;
平處坐,就是要照顧到方方面面,與周圍的人平等相處;
寬處行,就是遇事讓一步,留一點空間給別人,這也是避免爭執最好的方法。
文|儒風大家rufengda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