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丨中藥丨食養丨藥養 |醫技 | 傳承
讓中醫中藥走進你我生活,健康你我
寅時肺經當令
寅時(3時~5時),又叫作平旦,即太陽露出地平線之前,天剛蒙蒙亮的這段時間,即我們常說的黎明。
寅時是手太陰肺經當令,氣血由靜而動開始轉化,是肺經的排毒時間,肺經會把經過肝臟新陳代謝後的血液,運送到全身,讓人精力充沛,此時最重要的便是『睡死』,不是讓你睡死過去,而是深度睡眠。
此時肺經運行,所以患有哮喘、氣喘等的人,在這段時間咳得最厲害,很難睡好,但這卻屬於肺系統的正常排毒反映。
很多人一到這時咳得厲害,便趕忙服用止咳藥,表面上看似乎咳嗽有所緩解,實際上肺系統的垃圾毒素已經被藥物所抑制,無法排出,久而久之會導致更嚴重的病證。
肺是體內氣血交換的門戶
肺位於胸中,上通喉嚨,左右各一,在人體臟腑中位置最高,故稱肺為五臟之華蓋。
因肺葉嬌嫩,不耐寒熱,易被邪侵,故又稱『嬌臟』。
肺為魄之處,氣之主,是人體氣體交換的地方,在五行中屬金,在五色中為白色。
肺開竅於鼻,藏著精神意識中的『魄』,疾病多表現於背部。
肺在五味為辛,在五畜為馬,在五谷為稻,在四季與秋季相應,在天體中與太白星相應。
因肺主皮毛,故病多在皮毛。
再有,肺在五音為『商』,在五行生成數為『九』,在五氣為『腥』。
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相互絡屬於肺與大腸,故肺與大腸互為表裡。
《素問.五臟生成》:『諸氣者,皆屬於肺』說明肺可以輔佐心臟調節氣血的運行。
《素問.靈蘭秘典論》:『肺者,相搏之官,治節出焉』肺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外合皮毛。
《素問·經脈別論》:『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
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卡靈樞·脈
度》:『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
鼻為肺之竅
《素問·金匱真言論》中說:『開竅於鼻,藏精於肺』《靈樞·脈度篇〉又指出:『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可見,鼻與臟腑中的肺相對應。
但從全息的角度來看,鼻與人體各臟腑器官都有聯系。
中醫學認為,鼻是體表的一個器官,與人體五臟六腑有著密切的生理和病理關系。
主要表現在它與肺、脾、膽、腎、心等臟腑關系特別密切。
所以,診斷疾病時,觀察鼻部周圍顏色的變化是其中重要一環,要想診斷準確,首先必須明確鼻部不同穴位與身體的對應關系。
肺分佈於兩眉內側端連線之中點。
肺主鼻,鼻為肺之竅,肺之官;肺氣上接氣道通於鼻,構成肺系,肺氣充滿則能與鼻共司呼吸,助發音,知香臭;肺系是否有病可以在鼻上反映出來,可以判斷肺系是否健康。
脾分佈於當鼻準頭上緣正中線上,心與外生殖器連線之中點。
鼻為血脈聚之處,而脾臟具有統率血、化生血的功能,脾的統血、生血功能可以影響鼻的生理功能,完成需靠脾氣升清的功能協助;脾經有病,則頭面諸竅,包括鼻在內,『九竅』均失去正常生理功能,脾不健康便九竅不利。
膽分佈於內眥之下,肝穴外側。
膽經之氣上通於腦,下通於鼻,膽熱移腦則可影響鼻,發生鼻淵《鼻竇炎》。
腎分佈於脾與外生殖器連線之中點。
鼻司呼吸,依靠腎氣協助,其中肺主呼出,而腎主納入,腎不納氣則引發為哮喘;腎氣不足或腎陽虛弱,則鼻易為風寒所襲,可表現為多嚏。
心分佈於兩目內眥連線之中點。
鼻主嗅覺,需要心經的功能協助參與,所以也能說心主嗅;心主脈,鼻為血脈聚集之處,心的健康與否可以影響和導致鼻病。
肝分佈於鼻梁最高點之下方,兩顴連線與鼻正中線交叉點,心穴與脾穴連線之中點。
如果肝出現問題,會在這一位置有所反映。
手太陰肺經的循行、病變和治療
手太陰肺經是一條與呼吸系統功能密切相關的經絡,而且它還關系到胃和大腸的健康。
此經脈始於胃部,循行經大腸、喉部及上肢內側,止於食指末端,脈氣由此與手陽明大腸經相接。
本經所屬腧穴主治有關『肺』方面所發生的病證,如咳、喘、咯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
1
肺經的循行
肺的經脈叫作手太陰肺經,起始於中焦胃脘部,向下行,聯屬於與本經相表裡的臟腑—大腸腑,然後自大腸返回,循行環繞胃的上口,向上穿過橫膈膜,聯屬於本經所屬的臟腑—肺臟,再從氣管橫走並由腋窩部出於體表,沿著上臂的內側,在手少陰心經與手厥陰心包絡經的前面下行,至肘部內側,再沿著前臂的內側、橈骨的下緣,入寸口動脈處,前行至魚部,沿手魚部邊緣,出拇指尖端。
另有一條支脈,從手腕後方分出,沿著食指橈側直行至食指的前端,與手陽明大腸經相接。
2
肺經的病變
由於外邪侵犯本經而發生的病變,為肺部氣膨脹滿,咳嗽氣喘,缺盆部疼痛,在咳嗽劇烈的時候,病人常常會交叉雙臂按住胸前,並感到眼花目眩、視物不清。
這是臂厥病,由肺經之經氣逆亂所導致的一種病證。
本經所主的肺臟發生病變,可見咳嗽,呼吸迫促,喘聲粗急,心中煩亂,胸部滿悶,上臂部內側前緣疼痛厥冷,或掌心發熱。
本經經氣有餘時,就會出現肩背部遇風寒而疼痛,自汗出而易感風邪,以及小便次數增多而尿量減少等症狀。
本經氣虛,可見肩背疼痛,氣短,小便顏色不正常等症狀。
治療上面這些病證時,屬於經氣亢盛的就要用瀉法,屬於經氣不足的就要用補法;屬於熱的就要速針法,屬於寒的就要用留針法;屬於陽氣內衰以致脈道虛陷不起的就要灸法;既不屬於經氣亢盛也不屬於經氣虛弱,而僅僅隻是經氣運行失調的,就要用本經所屬的腧穴來調治。
本經氣盛,寸口脈比人迎脈大三倍;而屬於本經經氣虛弱的,其寸口脈的脈象反而會比人迎脈的脈象小。
各位親們:
本平臺分享的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
如有需要,請尋求專業醫師指導。
電話:4001682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