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過了臘八就是年。
每年臘月初八這一日,當中國北方家家戶戶開始熬臘八粥的時候,年味兒也就順著廚房的粥香飄到了各地的大街小巷。
人們將這一日稱為『臘八節』。
作為中國眾多傳統節日中似乎並不顯眼的一個節日,臘八節卻預示著舊年的尾聲與新年的起始,有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臘八節熬制臘八粥的習俗最早出現在中原地區,隨著時代發展與王朝更迭,民族遷移帶來的人口大匯合也將各地文化聚攏一處,這便將中原的臘八節拓展到了整個北方地區。
臘八節必喝臘八粥,因此各地人們對臘八粥的原料與熬制過程尤為重視。
一鍋香甜軟糯的臘八粥如何熬制而成,各種原料的配比是多少,都需要婦人們精心準備。
今天我們便來深入了解一下熬制臘八粥的講究,尤其是臘八粥原料裡的『五行俱全』,再順便看看臘八節這一日,中國還有哪些廣為人知的傳統呢?
臘八節的由來發展
中國古代關於臘八節的由來,較為著名的有四種說法:
其一,是來自『赤豆驅鬼』的傳說;其二,據說是為了悼念修築長城而亡的民工;其三,是與佛教有關的印度傳說傳入了中國;其四,是早先一戶人家為教導後輩勤儉持家而來。
野史雖然有其參考性,但也不可信,我們便挑選有代表性的臘八節來源解說。
首先是『赤豆驅鬼』一說。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倡導迷信,人們總是習慣將自己的平安喜樂、運勢發展都寄托在莫須有的神佛身上,而臘八節的由來也正是與神佛有關。
早在上古時期,典籍中便有記載,自有『年獸』以來,巫師們便將每年的十二月初八這一日定為臘日,各地村民都需要敲擊硒鼓,以金剛之力驅逐舊年黴運。
後來,因為瘟疫肆掠,古代的醫療手段極為落後,這時往往會引發大規模人口死亡,於是部落首領便率眾向上天祈禱神靈降福人間,以免部族成員受時疫之災。
當時,在以巫術著稱的湘西等地,臘八節的祈福和祭祀很是常見。
而這一儀式經過不斷的演變與發展,祭祀與驅逐時疫的日子便被定到了臘月初八。
但關於臘八節喝臘八粥的來歷,書中記載卻是較為隨意。
據說,古時候天氣很冷,人們的保暖措施非常落後,所以古人隻能用非常粘稠的紅豆粥來驅寒保暖,後來隨著時間的演變而慢慢將喝粥的日子定為臘八節。
這是臘八粥的來源裡最不靠譜的一種。
不過自南北朝以後,幾乎全國各地的人們都會在臘八節祭祀與祈禱,並喝上一碗熱乎乎的臘八粥。
唐朝時期,長安榮華無雙,都城匯集了來自各地邦國的文化,臘月初八這一日的祭祀趨疫又蒙上了佛教的面紗,也就是印度傳說了。
相傳,在釋迦牟尼修煉成佛之前,他以苦行僧之意志便覽名川大山,走遍人間疾苦,看過世界繁華,終在道途上餓暈倒地。
這時,有一牧羊女發現了他。
該女子以各色雜糧為底,拌入野果漿汁,最後用清泉之水熬煮為粥,喂其服下,最終救活了奄奄一息的釋迦牟尼。
醒來以後的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日夜參悟,並最終在十二月初八這一日得道成佛。
這個故事在崇尚佛道之說的唐宋時代廣為流傳,各處佛門子弟們都將十二月初八這一日看做『佛祖成道日』,也希望自己可以參透大道,了悟人生。
於是每當臘八節到來時,長安的寺廟都會誦經祈福,以求大道;而僧人們則會沿路乞討化緣,將所得食物中的谷類熬制成粥,廣為施舍。
傳說雖然沒有可延續的真實性,但人們在臘八節這天祈求平安的習俗卻世代相傳,直至今日。
當各地臘八習俗被百姓們融會貫通,慢慢就變成了今天我們口中的『臘八節』。
現如今,當代人在過臘八節的時候,也不隻是簡單的祭祀與驅疫,最為著名的還是要喝一碗熱乎乎的臘八粥。
而這臘八粥最為正式的起源便是三皇五帝時期的祭祀禮儀。
書中記載,每當臘祭結束的時候,部落首領便會將祭祀所用的8種不同雜糧谷物熬制成粥,然後將其賜予祭祀大臣、平民百姓、寺院僧尼等,頗具天下共享之意味。
不過,古人言『十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華夏五十六個民族生活在這同一片神州大地上,關於臘八粥的做法也自然是不盡相同。
有的地方口味偏甜,有的地方口味偏咸;有的人喜歡喝八寶粥,有的人喜歡喝五谷雜糧粥。
當這些不同的習慣與口味碰撞在一起的時候,又能擦除一番別樣的火花。
但大致而言,關於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正經臘八粥做法中,有5樣東西是絕對不可缺少的。
這種傳統的臘八粥是何種做法,不可或缺的5樣材料又是什麼,我們接下來一一揭秘。
臘八粥熬制詳情
正所謂:『一個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熬粥,自然缺不了谷物雜糧,這是最基礎的原材料。
而臘八粥熬制的精髓,就在於這谷物雜糧的選取上。
前文說道,傳統臘八粥的熬制需要五類原材料,分別是谷類、豆類、藥食類、堅果類、果蔬類,寓意著『五行俱全』和『五福臨門』。
谷類,一般是以大米、小米、糯米、紫米、黑米等為主要食材。
尤其是對於中國南方地區的百姓而言,稻米是世代相傳的臘八粥原料。
而對於北方地區以小麥種植為作料的家庭來說,更多是用糯米或者黑米為原料。
不過,現如今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交通極為便利使得南方的稻米和北方的黑米早已互通有無,人們更喜歡根據個人口味與習慣來決定熬制臘八粥的谷類。
豆類,一般是以綠豆、紅豆、黃豆、扁豆、豌豆、蕓豆等為主要食材。
在中國唱詩班所做的著名國漫動畫《相思》裡,男女主人公喝的粥便是以紅豆為熬制豆類。
藥食類,主要是以百合、枸杞、山藥等為主要食材。
書中記載,古人對『藥理養生』的傳統觀念很是重視,他們堅信食物入藥可延年益壽,於是臘八粥裡便有了這些藥食類佐料。
不過,對於現代人而言,延年益壽需要強身健體、調整心態,而不是靠一碗臘八粥,所以用山藥、百合來熬制臘八粥是不常見的,枸杞倒是多見於粥中調味。
堅果類,一般是以杏仁、核桃、花生、板栗、葡萄幹、松子仁等為主要食材。
類似於葡萄幹、花生、核桃等食材,人們在日常熬粥的時候也是多有使用的。
最後一個便是果蔬類,一般以紅棗、桂圓等為主要食材。
紅棗有補氣宜血的功能,且其味偏甜,熬臘八粥是最好不過了。
但桂圓於現代人而言,更多用於泡茶,而不是熬粥。
這五類食材,匯聚了一年四季的各季作物,然後對應於『金木水火土』五行,少一個都不行。
不過,具體的食物選材與口味可以依照民族風俗來定奪。
由此可見,華夏上下五千年,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在一代又一代後輩人手裡不斷發展變化,就是簡簡單單熬制一碗臘八粥,各地的講究也是大有不同的。
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當所有食材都準備齊全之後,熬制臘八粥的過程就是最重要的一步了,這也是南北方臘八粥的區別之一。
第一步,是從準備的材料中挑出需要清洗的過水洗滌,最好是分開洗幾遍,然後再淘兩遍。
對於一些特殊食材還需要特殊處理,比如紅棗去核,花生剝皮等。
第二步,是將一些比較堅硬的食材用水浸泡,而且,為了保持各種食材最後煮熟的時間是一致的,浸泡的時長需要遵循『多退少補』原則。
難熟的多泡,易熟的少泡或者不泡。
第三步,是將浸泡過的食材、清水等全部置於鍋中,要保證水量完全足夠淹沒食材,然後蓋上蓋子,加火熬制近半個小時。
個人若是喜歡稀一些的,可以多加水;若是喜歡黏稠一些的,可以少加水。
第四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就是在看著鍋中食物近乎熟了的時候,要慢慢撤掉大火,加入紅棗、冰糖,攪拌均勻,然後用小火燜5-10分鐘。
至此,一鍋濃稠香甜的臘八粥便熱騰騰出鍋了!
這是中國最為傳統的臘八粥做法,五種食材缺一不可,並且是甜口味的。
但是在有些地方的習俗裡,臘八粥是咸口味的,也會加入一些肉丁來調味。
千百年來,南北方臘八粥的差異也正是中國豐富多彩的文化差異,不論臘八粥的口味如何,做法如何,其中蘊含的意味卻是一致的。
臘八節喝臘八粥,象征著溫暖、圓滿、感恩、歡喜、團聚,也意味著新年的到來。
臘八節的各地做法
探究完傳統臘八粥的熬制,我們便來看看全國各地的臘八粥熬制與相關習俗吧。
首先是傳統老北京的臘八粥,主要食材是白米,然後往其中加入紅棗、蓮子、核桃、花生、紅豆、玫瑰、桂圓、杏仁…… 將近二十多種佐料。
臘八節喝臘八粥,老北京的人們會在臘月初七這一天便開始動工,洗米、淘米、泡各種果蔬、去核等等,然後從凌晨往後半夜用小火慢慢煨燉,一直折騰到第二天清晨才算成了。
不過,現代人生活節奏很快,這種細工活計很少有人去嘗試了。
其次,是黃土高原上土生土長的陜西人。
老陜西熬制臘八粥,除了用好幾樣米以外,還要加入幹果、肉、豆腐等。
材料齊全,熬制倒是不麻煩,一股腦便做成了。
除了在臘八節喝臘八粥,老陜西的人們還會在手指頭上蘸一些臘八粥,然後將其抹在灶臺上、大門旁、門外的樹幹上,以祈禱灶王爺保佑明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抹完了臘八粥,這一天正式開始,當日廚房絕不做菜,吃面食,俗稱『臘八面』。
因為他們認為,這一日吃菜預示著來年莊稼地裡雜草叢生,不吉利。
質樸的農民將一輩子都奉獻在土地上,時至今日,臘八粥的這些習俗雖然早已隨著黃土高原的風沙遠去,但人們心裡對新年的企盼卻是不變的。
再往祖國西部,甘肅的臘八粥用蔬菜和五谷熬制。
當地人會煮一大鍋粥,將其分給鄰裡鄉親,最後剩下的喂養圈中重要家畜,以求來年糧倉飽滿。
在寧夏地區,除了喝臘八粥以外,人們還會用蕎麥面做成菱形的『麥穗子』,煮熟以後加入蔥花油,吃面而不吃菜,類似於陜北地區的風俗。
往祖國的南邊走去,具有代表性的便是江蘇。
江蘇分為江南、江北,這兩地喝臘八粥分為甜口味和咸口味兩種,主要還是依照家族口味來選擇。
有人表示,喝甜臘八粥的不理解喝咸臘八粥的,喝咸臘八粥的也不明白喝甜臘八粥的,像極了端午的粽子。
再往南,浙江一地的傳統臘八粥主要用胡桃仁、松子仁、紅棗、桂圓肉、荔枝肉等熬制而成。
據說,這種材料的選取與熬制方法還是從南京等地流傳過來的。
書中記載,南方的人們會在臘八節這一日,提前舀水結冰,然後當日敲冰吃下,預示著來年一整年都不會再肚子疼。
這種習俗或許早已不見了吧。
想來華夏之大,還有一些並不為人們所考證的臘八習俗流傳於世,也有一些早已失傳的臘八習俗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令人唏噓。
臘八節將至,新的一年也即將來臨,我們向神靈許願,希望來年健康喜樂,然後回家熬上一碗熱乎乎的臘八粥與家人共享,這便是人間美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