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名師出高徒』,一個人的成長與他的老師有很大的關系。
所謂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一個人前期的成長與師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師父或許不能左右一個人的上限,但一個人下限的高度卻與師父密切相關。
孫悟空當年大鬧天宮,闖龍宮,鬧地府,名揚四海五洲,他的師父也有兩個,一個是對他傳道授業的菩提祖師,另一個是唐三藏,救他脫離五行山,重獲自由。
這兩個師父對他影響都頗為巨大。
對於孫悟空來說,菩提祖師對於他來說意義重大,孫悟空在菩提祖師處,學習到了長生之法,習得了七十二般變化,由於孫悟空在師兄弟面前的賣弄,讓菩提祖師將他趕下了山。
自此,孫悟空猶如魚入大海,在三界掀起了一股風浪。
他入龍宮,下地府,鬧天宮,不得已之下,玉皇大帝隻得請如來出面,鎮壓這隻妖猴。
於是,孫悟空在與如來佛祖的對決中,敗下陣來,最終被壓到了五行山下五百年。
細細讀來,可以發現,孫悟空之所以在與如來佛祖對抗時落得下風,一方面在於他道行確實淺,另一方面,還是由於菩提祖師有一本事沒有交給他。
下面迎來兩個問題,一、是哪一個本領沒有教給他?
二菩提祖師為何不教給他?
孫悟空學藝的過程,曲折回環
孫悟空本是女媧補時所剩下的一塊五彩石,享受日月精華,最終誕下了一隻石猴。
孫悟空很快便融入了花果山的猴群,他在看到過生死之後,便一心想要學習長生不老之術。
於是他告別猴群,獨自駕駛小舟來到了西牛賀州方寸山,拜到菩提祖師的門下。
孫悟空在方寸山的前七年並沒有學到什麼真本事,每天隻不過是打打雜而已。
在一次講經過程中,由於孫悟空搗亂,菩提祖師重重地敲打了他三下,隨後背身離開。
孫悟空沒想到明白了其中的含義,於是在半夜裡前去拜訪菩提祖師,懇求祖師教他真正的長生之法。
孫悟空掛在嘴上的一句話,便是可得長生否!可見長生不老是孫悟空此時追求的最高境界。
孫悟空如償所願學得長生不老之法,除此之外,他還學得了躲避三災的七十二變與筋鬥雲。
這時卻出現了一個看似偶然,實則必然的小插曲。
菩提祖師既然選擇偷偷教他法術,必然會告訴他凡事要低調,不要在人前賣弄。
但孫悟空隨著逐漸學有所成,內心開始膨脹,菩提祖師的話開始不放在心裡,並且還堂而皇之的在師兄弟面前賣弄了起來。
他把自己變成了一棵松樹,完全看不出有半點兒猴子的身影,由此可見,孫悟空的七十二變已練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師兄弟們的喧囂吵鬧聲,引得菩提祖師的注意。
在得知孫悟空的所為後,他因此勃然大怒,隨即將孫悟空趕出了方寸山,斷絕了師徒關系。
當時我在看這個鏡頭的時候,百思不得其解,僅僅是一件小事,犯得著這樣不顧師徒之情嗎?
細細想來菩提祖師當時說的話便已經給出了我們答案。
這個工夫,可好在人前賣弄?
假如你見別人有,不要求他?
別人見你有,必然求你。
你若畏禍卻要傳他,若不傳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
菩提祖師之所以選擇半夜來教授孫悟空功夫,為的便是不要在師兄弟間引起不滿。
孫悟空在學成之後竟然肆意的跑到師兄弟前面炫耀,炫耀的結果便是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
此時的孫悟空變成了方寸山的不安定因素。
師兄們比他來的時間長,卻未曾習得如此神功,心裡必然不平衡。
人內心裡一旦有了怨恨,那方寸山便失去了往日的平靜。
菩提祖師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也為了保護孫悟空的周全,隻得將他趕下山,並與他斷絕了師徒關系。
事發突然菩提祖師沒能來得及再交給他更多的本領
或許沒有發生這件事的話,菩提祖師還會傳授他更多的本領。
但事發突然師徒緣分也隻能到此結束,因此便有一項本領沒有傳授給他。
那到底是哪一項本領呢?
還記得菩提祖師趕孫悟空下山時說的話嗎?
你這去,定生不良。
憑你怎麼惹禍行兇,卻不許說是我的徒弟。
“——《西遊記》
可以看到菩提祖師還具有一雙慧眼,能夠前知500年,後知500載。
除了他之外,如來佛祖、太上老君也具備這項功能,在神仙之間好像這並不是什麼難事,可恰恰孫悟空卻沒有習得這一關鍵技能。
孫悟空假如能習得此本領,那麼他就不會和如來佛祖再打這個賭,也就免去了被壓在五行山下的命運。
因事發突然,菩提祖師也沒能再教給悟空其他絕技,或許這也是天意吧。
孫悟空的格局限制了其自身的發展
孫悟空畢竟隻是一隻猴子,他來方寸山的目的隻有一個,那便是學得長生不老之術。
至於其他的法術,他並沒有太高的渴望。
他在完成了自己的目標之後,內心便開始膨脹起來。
他可能也不懂世間的人情世故,畢竟他隻是一隻猴子。
菩提祖師認識到了這一點果斷的放悟空下山,未來的路便掌握在悟空自己的手裡。
其實我們何嘗不是這樣,自己居於父母長輩的羽翼之下,永遠也長不大,隻有經歷過生活的磨礪,才能成長為真正的男人。
但我們要注意的一點,我們在學習本領的同時,不要忽視格局的提升,眼睛看到的東西不一樣,未來的成就必然不同。
不要像悟空一樣,被眼前小小的成績蒙蔽了雙眼,未來的路將更加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