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陶老師/文
《易經》是中國古代闡述天地世間關於萬象變化的古老經典,是博大精深的辯證法哲學書,它就是中華民族理論思維的一個高峰。
《易經》是中國文化中一本非常偉大的書,要研究中國傳統的科學與文化,不能不重視《易經》。
《漢書. 藝文志》有雲:『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三古”。
《易》從萌發、產生、成熟經歷了伏羲、文王、孔子三聖三古的漫長歷程。
從歷史上看,《易經》包括《連山》、《歸藏》、《周易》三部易書,其中《連山》和《歸藏》已經失傳,現存於世的隻有《周易》,因此我們通常說的《易經》即是《周易》。
《周易》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經》主要是64個卦和384個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即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
《傳》主要包括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
1、《易經》的理論淵源。
《周易》裡說:『伏羲氏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易》是經過數千年的演化過程而一代又一代的更新創造、積累而發展起來的。
考古發現,遠在六七千年的地層裡,已有八卦符號出土。
2、《易經》的哲學觀點主要內容。
《易經》是先哲觀天、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並進而思考的結果。
這就是說它將天地萬物以及人生奧秘的哲學歸納總結於其中。
它首先是取之於天道,如天幹、地支、天文、氣象、季節的哲理,並將天道與人道相對應。
說明人道與天道是一體的。
人道是根據天道,人要配合天,效法天。
《易經》的卦象用幾個極簡單、空靈的符號,來代表天地間自然界中的種種復雜的情況,以及人的心理、生理、社會龐大組織和世界萬事萬物的千變萬化,以此把握住各種復雜條件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它的認識的理論基礎是人的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達到『心物共鳴』。
把人看作是大自然當中最為靈通的一員,『智以藏往,神以知來』。
總之,《易經》在中國幾千年裡,涉及學術思想領域之廣,是無可比擬的。
《易經》不僅對中國的哲學、政治、文學、史學、倫理、民俗、宗教、天文、歷法、數學、樂律有著重大的影響,而且成為中國傳統地理學的理論基礎。
3、《易經》的具體運用及其實踐。
《周易》關於乾坤、陰陽的理論,不但適用於自然界,而且適用於人類及其社會生活。
古人把《周易》的陰陽五行學說貫穿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和各個方面,運用《周易》的陰陽五行思想,來指導和安排社會政治生活;運用《周易》的陰陽五行思想來指導和推動社會生產。
《周易》的陰陽五行學說,一方面作為一種天道運行規律的反應,有其自然科學基礎,具有合理的因素和成分;另一方面作為一種世界觀和世界圖式,又歸納社會科學的內涵,對社會歷史發展和人的思想、情感有所比擬,具有東方科學的思維方式。
《易經》的卦象僅通過這幾個極簡單、極抽象、極空靈的符號,能夠深刻把握到宇宙人生之奧秘的中心,而用來指示人類各方面避兇趨吉。
因此,我們可以說,《易經》博大精深,充分顯示出古人概括萬事萬物變化發展的無窮智慧和才能,用它指導我們的方方面面,是我們後人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