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史記中稱伏犧),出生於甘肅天水,又稱包犧、宓羲、羲皇、庖犧、太昊、人皇等。
他從小聰明好學,博聞強記,勤於鉆研,善於思考,能夠熟練地掌握當時最深奧的天文知識和使用圭表的方法。
伏羲生活的年代,可能是母系氏族社會為主體的年代,所以在他成年後,也不得不按照族規的要求踏上通往遠方的征程。
和別人面對未知前路的憂慮不安不同,這時的伏羲發明了八卦圭表,憑借這個可以測定時間與方向的玩意兒,他有信心走得更遠,並且還有信心勝利歸來。
於是伏羲自西往東,興奮地向著太陽升起的方向出發了。
這肯定不是人類最早、也不是最遠的一次長征,但肯定是最有價值的一次長征。
這一走,猶如一畫開天,從此中華文明肇啟。
從伏犧、包犧、庖犧這些名稱來看,伏羲可能在烹飪、祭祀這些方面都很有些方法和手段,是個很會做吃,很撈得吃,而且多才多藝的人。
尤為重要的是,伏羲是個不吝嗇於知識傳播,非常樂於助人,很有人格魅力的人。
在他走過的地方,人們不但學會了他高明的烹飪手段、先進的農牧技術,還學會了使用他發明的八卦圭表,從此也像他一樣能夠走得更遠。
在洛水邊,伏羲得到了一隻有著白色甲殼的動物。
這動物的白色甲殼是當時最好的制作八卦圭表的材料,因為白甲上的投影更清晰易辨,而且堅固耐用。
於是,伏羲給白甲刻上了圭尺刻度。
從此,這種動物被稱為『龜』,得以以『圭』為音,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著特殊的地位,成為中華民族尊崇的四大神獸之一。
這就是『洛出書』傳說的真正來歷。
而『河出圖』傳說的來歷,可能和伏羲曾經將圭尺畫在一張白馬皮上有關。
後來,隨著玉器琢磨加工技術和青銅器鑄造技術的出現,龜甲制作的圭表盤逐漸被玉器和青銅器所取代。
但龜甲的神聖、神秘性早已深入人心,傳說用來卜筮非常靈驗,以致於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中,龜甲淪為了卜筮的道具,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現在看到的出土龜甲上的甲骨文大都是記錄卜筮內容的原因。
伏羲一路傳播著自己掌握的知識,也一路學習著別人的知識和經驗,同時也在物色著自己將來的棲息地。
當他來到現在的河南淮陽龍湖邊上,他被這裡肥沃疏松的土質和美麗的湖光水色吸引住了,於是決定在這裡落戶。
伏羲走過的、從天水到淮陽這段路上的人們,從此開始了頻繁的往來.,並由此開花散葉,輻射東方大地,奠定了以中原文化為代表的中華文明。
後人把這個事情說成是伏羲在淮陽建都稱王,那個時候,可能還沒有成熟的國家概念。
現在龍湖邊上的太昊陵,就是伏羲的陵寢。
淮陽也因此成為海內外華人尋根謁祖的聖地。
從時間上來說,太昊陵比黃帝陵還早了數千年,是我們中華民族最應該去祭拜的始祖之一
伏羲八卦的發明和傳播,使得古人在遠行時不再因為無法記住來路而迷失。
他們僅憑八卦圭表和記住幾顆較亮的星星就能解決辨別方向的難題。
於是人們的活動半徑大幅度的增加,加速了氏族、部落的交融發展,促進了文明的形成。
當男人們掌握了先進的方向技術,能夠自由縱橫於更廣闊的天地之中,他們不斷增長的見識、能力及貢獻,會使他們燃起對更高社會地位的要求和改革落後習俗的勇氣與決心,並且為之付諸以實際行動。
於是,維持了相當漫長年月的母系氏族社會紛紛開始瓦解,人類進入了更先進、更具暴力特質的父系氏族社會。
父系氏族社會時期,男人取得了氏族的領導權,野合、走婚的習俗也隨之被換婚、搶婚等形式所取代。
伏羲(史記中稱伏犧),出生於甘肅天水,又稱包犧、宓羲、羲皇、庖犧、太昊、人皇等。
他從小聰明好學,博聞強記,勤於鉆研,善於思考,能夠熟練地掌握當時最深奧的天文知識和使用圭表的方法。
伏羲生活的年代,可能是母系氏族社會為主體的年代,所以在他成年後,也不得不按照族規的要求踏上通往遠方的征程。
和別人面對未知前路的憂慮不安不同,這時的伏羲發明了八卦圭表,憑借這個可以測定時間與方向的玩意兒,他有信心走得更遠,並且還有信心勝利歸來。
於是伏羲自西往東,興奮地向著太陽升起的方向出發了。
這肯定不是人類最早、也不是最遠的一次長征,但肯定是最有價值的一次長征。
這一走,猶如一畫開天,從此中華文明肇啟。
從伏犧、包犧、庖犧這些名稱來看,伏羲可能在烹飪、祭祀這些方面都很有些方法和手段,是個很會做吃,很撈得吃,而且多才多藝的人。
尤為重要的是,伏羲是個不吝嗇於知識傳播,非常樂於助人,很有人格魅力的人。
在他走過的地方,人們不但學會了他高明的烹飪手段、先進的農牧技術,還學會了使用他發明的八卦圭表,從此也像他一樣能夠走得更遠。
在洛水邊,伏羲得到了一隻有著白色甲殼的動物。
這動物的白色甲殼是當時最好的制作八卦圭表的材料,因為白甲上的投影更清晰易辨,而且堅固耐用。
於是,伏羲給白甲刻上了圭尺刻度。
從此,這種動物被稱為『龜』,得以以『圭』為音,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著特殊的地位,成為中華民族尊崇的四大神獸之一。
這就是『洛出書』傳說的真正來歷。
而『河出圖』傳說的來歷,可能和伏羲曾經將圭尺畫在一張白馬皮上有關。
後來,隨著玉器琢磨加工技術和青銅器鑄造技術的出現,龜甲制作的圭表盤逐漸被玉器和青銅器所取代。
但龜甲的神聖、神秘性早已深入人心,傳說用來卜筮非常靈驗,以致於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中,龜甲淪為了卜筮的道具,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現在看到的出土龜甲上的甲骨文大都是記錄卜筮內容的原因。
伏羲一路傳播著自己掌握的知識,也一路學習著別人的知識和經驗,同時也在物色著自己將來的棲息地。
當他來到現在的河南淮陽龍湖邊上,他被這裡肥沃疏松的土質和美麗的湖光水色吸引住了,於是決定在這裡落戶。
伏羲走過的、從天水到淮陽這段路上的人們,從此開始了頻繁的往來.,並由此開花散葉,輻射東方大地,奠定了以中原文化為代表的中華文明。
後人把這個事情說成是伏羲在淮陽建都稱王,那個時候,可能還沒有成熟的國家概念。
現在龍湖邊上的太昊陵,就是伏羲的陵寢。
淮陽也因此成為海內外華人尋根謁祖的聖地。
從時間上來說,太昊陵比黃帝陵還早了數千年,是我們中華民族最應該去祭拜的始祖之一。
伏羲八卦的發明和傳播,使得古人在遠行時不再因為無法記住來路而迷失。
他們僅憑八卦圭表和記住幾顆較亮的星星就能解決辨別方向的難題。
於是人們的活動半徑大幅度的增加,加速了氏族、部落的交融發展,促進了文明的形成。
當男人們掌握了先進的方向技術,能夠自由縱橫於更廣闊的天地之中,他們不斷增長的見識、能力及貢獻,會使他們燃起對更高社會地位的要求和改革落後習俗的勇氣與決心,並且為之付諸以實際行動。
於是,維持了相當漫長年月的母系氏族社會紛紛開始瓦解,人類進入了更先進、更具暴力特質的父系氏族社會。
父系氏族社會時期,男人取得了氏族的領導權,野合、走婚的習俗也隨之被換婚、搶婚等形式所取代。
八卦圭表作為方向盤被使用了大約四千年左右,直到磁石式方向儀(指南車、司南)的發明,才結束了其指引方向的偉大使命。
但八卦並沒有就此退出歷史舞臺,它早已被披上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的神聖外衣,被推上了占卜吉兇、預測未來的神秘祭壇。
關於指南車,最早的出處與黃帝大戰蚩尤的『涿鹿之戰』有關。
據說黃帝在與蚩尤的對戰中,屢戰屢敗。
後來得到風後的幫助,獲得了指南車。
於是,黃帝選擇了一個有霧的天氣,與蚩尤展開決戰。
有了指南車,黃帝率領大軍在迷霧中巧妙穿插,包抄圍殲,終於戰勝了強大的蚩尤族。
後人認為指南車是純機械原理的,並根據出土文物進行了復原,個人認為這種指南車不過是一種儀仗用車,和真正的指南車相去甚遠。
我們現在看到的先天八卦卦位,是乾在上,向左逆時針排列為乾、兌、離、震,向右順時針排列為巽、坎、艮、坤。
這個排列是二維平面的,實際上最初的伏羲八卦是三維立體的。
當年伏羲畫八卦時大概是背北面南而作的,其卦位是:乾為天在上,坤為地在下,艮為山座於北,兌為澤匯於南,離為日出於東,坎為水自西來,巽為風因地而起,震為雷由天而降,風雷變幻於天地之間。
前面說過,伏羲八卦之所以叫『卦』,是因為八卦在發明伊始就是掛起來使用的。
伏羲先在地上畫出一個圭盤(或擺上刻有圭尺的龜甲),然後垂直懸掛一根直木作為表桿,表桿投下的日影落在圭盤上,伏羲就以日影的長短和指向來計算時辰和辨別方向。
作為表桿的直木,有的還嵌上了風翼,用來測定風向。
在刮信風的季節裡,是很容易通過風向判斷出東南西北的。
『卦』右邊的『卜』字,最初就是表桿及風翼的象形表示。
天安門前的華表,正是衍自這種帶有風翼的表桿。
可以說,八卦起源於科學,而不是迷信。
用八卦圭表來測定時間和方向,以現代的標準來衡量,精確度遠遠不夠,但在當時卻是非常先進和實用的工具。
可以說八卦是人類歷史上一項劃時代的重大發明,其對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具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因為使用的需要,伏羲後來對八卦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又進行了細分,添上了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方向,並且索性就以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八個卦象來表示這八個方向,於是就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二維的先天八卦圖的樣子。
卦象本身就是圭表的標尺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