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易經》與物理學定律,看『生死之道』。

《易經》是中華文化之源頭,其本身亦是千古之謎、充滿傳奇色彩。

相傳伏羲氏看見身有圖案的龍馬泗水,根據龍馬身上的圖案畫出八卦圖。

之後周文王進一步演繹出六十四卦和《易經》,再之後經過孔子等無數中國『文化精英』的豐富和完善匯聚而成今日之中國傳統文化體系。

《易經》看起來神秘而復雜、晦澀難懂,而實際上它卻是一個精妙的體系,揭示了自然界的基本運行規律。

『易』?

『生生之為易』,也就是先天之理在於生發,世間萬事萬物以生發、創造為本,後天之理在以萬事萬物滅亡為歸宿。

一個事物滅亡之日也是一個新的事物開啟或誕生之時。

也就是『天道』在於『始萬物』。

也就是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或者老子說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永不休止。

《易》有三義:變易、簡易、不易。

變易:世間萬事萬物也就是自然界永遠是在變化發展的,不是靜止不變的。

不易:唯一不變的,就是世間萬事萬物變化的原則是永恒的、不變的。

簡易:就是『大道至簡』,世間萬物最本質的原則和道理其實很簡單,隻是被表象迷惑,看起來很復雜。

世界上很多事演化到最後或者最終觸及到本質的東西其實很『簡單』,也就是捅破『一層窗戶紙』而已。

『天道』在以始萬物,『生發』為自然之本。

《易經》:『天道在於始萬物』、『地道在於生萬物』、『人道在於成萬物』。

『天』即宇宙世界、世間萬事萬物, 『天道』即世界本身的規律,在於『始萬物』。

『地』即自然界一切生物賴以生存的基礎,『地道』在於『生萬物』。

『人』生於天地之間,負有特殊使命的一部分,『人道』在於『成萬物』。

那麼《易經》的根本點在於,自然界的根本在於生發、在於生生不息、在於不停地創造。

而在這個生生不息的過程中,人類的出現更是一個奇跡,也就是自然世界開啟了借助人類的智慧自我認識和改造。

自然界自我認識和自然界生發的本質最終結局是什麼呢?

很多人認為,人類的貪婪和好奇心雖然使財富越來越多、科學技術越來越發達,但是人類社會卻越來越背離自然界以及世界的本質,最終會走向滅亡。

但是人類如果沒有貪婪和好奇心,就像道家說的『無為而治』,人類豈不停止在原始社會?

那還會有什麼人類文明?

這也不符合『變易』的原則。

讓我們看看另外一個,西方世界關於世間萬事萬物最終滅亡的理論。

克勞修斯的『熵增定律』

1865年,德國物理學家克勞修斯提出了著名的熱力學定律,熵增定律:在沒外力作用的孤立系統中,熱量從高溫物體流向低溫物體是不可逆的,一個系統的熵等於該系統在一定過程中所吸收或耗散的熱量除以它的絕對溫度。

只要有熱量從系統內的高溫物體流向低溫物體,系統的熵就會增加;熵增是一個自發的不可逆過程。

簡而言之,熵是指系統中的無效能量,用來度量一個系統的『內在混亂程度』。

熵增,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意味著所有事物都是向著無規律,無序和混亂發展。

任何系統無法進行能量交換的時候就是『熱祭』,也就是意味著系統走向死亡。

薛定諤:根據熵增定律,『消亡』為自然之本。

1943年,偉大的物理學家薛定諤提出這樣一個觀點:世界萬物、任何一種物體都遵循熵增定律,也就是熵增定律不僅僅是熱力學的定律。

從微觀世界的分子原子到我們世界的花花草草,再到地球、太陽和宇宙都是在某個系統中的能量轉化,現代科學認為人的『思想』和各種『信息』實際上也是一種能量,因此都適用於熵增定律。

這也就是《易經》的原則之一『變易』,能量的變化存在於萬事萬物,永不停息。

按照熵增定律,任何一個系統都在向著更加混亂的程度和無序發展,如果沒有一個外界的力量去幹預這些系統,那麼最終都會走向消亡。

比如『破鏡』無法重圓、房子不收拾會越來越亂、衣服會越穿越舊,汽車會越開破,人會越來越老,水果放著不動也會腐敗等等,總之我們的世界乃至宇宙最終的結果也是毀滅。

熵增定律是一個讓人類、讓宇宙都感到絕望的定律!

熵增定律從物理學或者能量交換、轉換的角度,揭示事物生發和消亡,而它得出的最終結論是世界萬事萬物終將消亡。

人體也是一個系統,是一個立於天地之間的復雜系統,人體、人生也是符合熵增定律的,所以人無法永生。

人從生到衰老乃至腎衰氣絕,內部以及外部都無法進行能量轉換的時候,最終就走向死亡。

熵增原理認為,無論人類怎樣折騰、科技如何發展,隻能讓過程變得更加精彩,地球和太陽也不會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該消亡的時候照樣消亡。

就好比宇宙中的任何一顆恒星,比如太陽也有燃燒殆盡,變成白矮星的那一天。

在世界和宇宙的歷史長河中,人類不過『一閃念』,人類不但無法改變熵增的最終結局,甚至有可能加快這個進程。

薛定諤說:人類以負熵為生,人類的出現就是對抗熵增的!

但是天地創造了人,也是為了對抗熵增的。

薛定諤在《生命是什麼》中說: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生命以負熵為生。

人類個體可以死亡,但是通過基因和密碼來完成復制、傳承和進化,不斷開啟新的個體系統來繼續對抗熵增。

人類生生不息、知識不斷傳承,就能夠對抗熵增。

這大概就是宇宙的兩種力量,這大概就是《易經》要表達的『天道在於生發、在以始萬物,在以生生不息』。

我們人類、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乃至這個宇宙,最終的宿命是什麼?

我們人類是否也逃不出熵增定律,或者於天地間與『熵增定律』對抗下去,最終的結局是什麼不得而知。

我還是相信我們的老祖宗更有智慧一些。

生死之道:生就是死,死亦為生。

有句詩:落花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花』死亡了、消失了,但其實它又轉化成另外一種形態或者能量,進入另外一朵『花』或者一片『葉』的系統之中,你說它是死亡了呢還是誕生了呢?

最終我們這個世界和宇宙會『熱祭』嗎?

熵增定律有兩個條件,一個是孤立的系統,另一個是沒有外力的作用。

關鍵的問題在於我們的世界不是一個孤立的系統,而是一個緊密聯系無數大小系統環環相扣的系統。

就好比,太陽即使熄滅了,但是它的能量又以各種形式進入各種系統進行轉換,就像『落花』一樣。

而我們人類正是天地間創造出來最為奇特的一個系統。

人類這個系統既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又是獨立於自然世界的一部分,那麼我們人類算不算是天地之外的『外力作用』呢?

伏羲氏『一畫開天地』,用『八卦圖』和『陰陽之道』就把如此復雜的生命和自然世界的本質和規律講明白了,這算不算『大道至簡』。

我還是更相信我們的老祖宗:『天道在以生發、在以始萬物、在以生生不息』,天地既然創造了人類,開啟了對世界的自我認識,那麼也不會輕易停止腳步。

居裡夫人說:生命的遺產就是知識。

只要生命不息,知識不斷傳承,就有希望。

世間萬事萬物到底是以生為本還是以亡為歸宿呢,你怎麼看?

學習傳統文化,歡迎交流,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