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裡的端午。

端者,端正,

人是天地之心,

五行之端,

故,端為始;

午者,正中,

『一縱一橫為午』,

縱橫交錯才正中。

由此,陰陽交錯立正,是為端午。

執中抱一,這最初始最中正的,或許才是人類漸行漸遠的準繩。

農歷五月俗稱『毒月』。

傳說在農歷五月初五這天,陰陽之氣相爭,陰氣勝出,邪祟、鬼魅、百毒、瘟疫將隨著酷暑的到來而慢慢猖獗,於是五月又稱為『惡月』;五月氣候溫熱多雨,有時還會乍暖還寒,所以古人也稱五月為『鬱蒸』。

五月的卦名是『姤』,五陽在上,一陰在下,當陽氣上升到了極點,再無可升之地,就會向它的反面轉化,陽氣漸消,不知不覺間,陰氣已從地底下慢慢滋生,天下萬物都能相遇,雌性的已經開始孕育。

由此可以看出五月處於陽極轉陰的節變之時。

此時,氣溫升高,雨量增多,空氣也變得潮濕,由於有了適合的溫度和濕度,所以各種毒蟲、蚊蠅幼卵及微生物等進入大量繁殖期和活躍期,同時人體也極易受到濕熱之邪的侵襲而發病。

在科學不發達的古代,生活環境簡陋,改變環境及醫療條件落後的前提下,農歷五月因蟲咬、中邪、感染瘟疫、精神煩躁等導致生病、死亡、意外的人陡然增加,正因毒蟲肆虐、瘴氣流行、瘟疫爆發、邪氣傷身等引起古人對這個月的恐懼,故將這個月稱之為『毒月』。

古書記載,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

從這一天起,天氣燥熱,蟲蛇繁殖。

到端午這天,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腳腕處抹上雄黃酒,可以使蚊蟲不上身,願孩子平安成長。

於是人們吃粽子、戴香包,聽蛙聲、喝米釀、切咸鴨蛋,掛艾草、懸鐘馗像、劃龍舟……
用最隆重最熱烈的方式,來避開五毒,驅邪禳災。

絕妙的端午味道配上豐富的習俗,先祖用他們的智慧,庇佑著我們一世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