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南面書城
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
《易經》居五經之首,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經典,也有人認為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
但是關於《易經》的爭論也很多,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易學作品很多、很雜,學習《易徑》,如果理不清頭緒,盲目讀一些書,弄不好會『誤入岐途』。
有必要理一理關於古往今來,關於《易經》的重要論著和註疏解讀,了解易學發展歷程,掌握不同易學著作的特點,這樣,有了一個全面系統的認知,也好根據各自需要,選好適合的讀本,循序漸進。
李學勤先生主編的《十三經說略》一書,集中了研究《十三經》的一流專家學者的論述文章,其中《周易說略》由鄭萬耕教授完成。
簡要介紹了《周易》的內容,並推介了幾部研究《周易》的重要論著。
一,入門書:朱伯崑先生的《易學漫步》《圖一》,收入『易學智慧叢書』,沈陽出版社1997年出版。
朱伯崑教授是公認的易學研究大家。
他是海內外率先建立易學體系的第一人。
這本小書很薄,卻對易學進行了全面而系統的概括論述,為我們現代人了解易學,提供了完整而準確的框架,文字簡明,通俗易懂,是學習易學的最佳入門書。
《易經白話例解》,朱高正著,列入『易學智慧叢書』,沈陽出版社1997年出版。
對於喜愛觀象玩辭的朋友,是很好的啟蒙教材。
文筆通俗易懂,沒有旁雜的廣博征引,文字簡潔,既不違古訓,又有現代觀點,頗有新意
《周易》產生到發展兩千多年來,有一個不斷深化認識的過程,人們在不同歷史階段有不同的認知,不同時代有不同的代表性著作,需要了我們了解。
二,源頭探討:《周易探源》
首先,關於易學源頭和產生時間,就是個爭議話題。
郭沫若先生的《青銅時代》和李鏡池先生的《周易探源》《圖二,中華書局出版》,分別談了很好的觀點,可以參考。
三,漢代易學:研究象數為主。
漢代儒家獨尊,《周易》作為五經之首,成為研究熱點,形成了空前的學術研究高潮,出現了施氏、孟氏、梁丘氏、京氏和費氏多家,但總體來說,都側重『象數』研究。
古時遺留下來的版本不多,目前有《子夏易傳》《圖三》,相傳為孔子弟子子夏所作,但在後來四部分類中,卻列入子部『術數』類,並未歸入經部,說明早期《易經》以術數為主,不足以作為經學來看待。
四,三國至隋唐:以義理為主,主要著作力《周易註疏》。
三國王弼拋棄術數,以義理為主,為《周易》作註,實現了對《周易》認識上的根本性轉變。
唐代孔穎達為王弼註作疏,從此《周易註疏》成為『五經正義』之一,形成統一的官方經典。
中華書局出版了《宋本周易註疏》《圖四》,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十三經註疏』叢書本。
五,宋代,納入理學思想。
宋代程頤按王弼思路,在義理上進一步拔高,把『理』、『天理』作為易學最高范疇,成為『宋明理學』理論基礎,他作了《程氏易傳》,具體可見中華書局『理學叢書』《二程集》《圖五》。
朱熹繼承程頤思想,進一步發揮完善,作《周易本義》《圖六》,從此,定為一尊,此書成為宋元明各代的官方教材。
同期易學著作,還有《漢上易傳》等。
明代依朱熹的思想,由官方頒佈了《周易大全》一書。
六,明末清初,又打破朱熹理論的官方壟斷,對易學開展新的研究,建立新體系。
以王夫之《周易外傳》《圖七》為代表。
七,清代重視訓詁考證,既反對宋代易學,又反對王弼易學,他們形成了獨特的研究成果。
其中三家最為著名:惠棟著《周易述》、張惠言著《易學十書》,二人以訓詁、考證為主,焦循則著《易學三書》,建立了自己的體系。
八,經、傳分離。
高亨分別為經、傳作註,作《周易古經今註》《中華書局刊本》、《周易大傳今註》《齊魯書社刊本,圖八》。
學習《易經》,首先要考慮經、傳分離問題,不能混為一談,高亨先生兩部著作,雖是文言文寫成,但通俗易懂,頗有新意,是學易者必讀之書。
我前一段時間在鄭州嵩山書局,見到齊濟先生寫的《周易正講》,齊濟先生弘揚嵩山書院講學傳統,開展易學講座,所謂『正講』,即『正確的講法』。
易學體系旁雜,見解不一,確實需要『正確的講法』。
最後,系統了解、認識易學,最權威的著作推薦朱伯崑先生的《易學哲學史》《圖九》。
陳來先生是朱伯崑先生的學生,按陳先生的說法,朱先生這部《易學哲學史》,既是一部易學的哲學史,也是一部中國哲學史。
把易學哲學史視同中國哲學史,說明這部書站位之高,學術價值之重要。
這部《易學哲學史》是分期出版的,當時大陸隻出版了上冊和中冊,沒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