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流傳千年,古人語言精煉,後人曲解頗多,以致諸多分歧,因此從源頭上尋找八字依據,對八字法進行科學定義,盡可能使八字有章可循,有理可依。
現代人對八字批判,源於對陰陽五行的誤會,正確理解陰陽五行,是解除對八字誤會的前提,大多數主流學者,對陰陽學說不屑一顧,除了先入為主外,很大程度上是抱著唯物主義衡量,只要違背世界物質本源,就得扣上唯心主義,視為歪門邪道。
就常理而言,唯物與唯心都屬哲學,並非是正確與錯誤的標準,我們有必要繞開唯物唯心這一范疇,去談論陰陽五行,以便尋找科學依據,避免陷入爭論。
古人在漫長過程中,從萬事萬物入手,不斷歸納總結,探尋本質規律,陰陽五行逐漸應運而生,何時產生,還得考證。
陰陽學說由來已久,五行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的《甘誓》與《洪范》,陰陽與五行剛開始,是獨立發展的兩種世界觀,直到戰國時期,鄒衍把陰陽五行糅合。
八字離不開陰陽,理清陰陽,非常必要,陰陽起初並無任何內涵,大體是指陽光的向背,朝向日光為陽,背向日光為陰。
具體來講,傳統的陰陽有三層含義,一是指陰陽兩種元氣,交合生成萬物,比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二是指相關的兩種不同的事物,三是指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屬性。
既然萬事萬物都可以陰陽區分,那單從陰陽概括萬事萬物,也隻能一分為二,或者再分為四,略顯抽象,所以古人不斷探索,五行之說也由此誕生。
狹義上,五行金木水火土,代指具體的五種元素,但廣義上有更深刻的內涵,古人通過簡單的五行概括萬事萬物,取象歸類包羅萬象。
取象歸類,在中國古代,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只要把事物歸諸五行,就能套用五行,解釋各種現象。
五行的運行模式,源於陰陽對立統一的辯證,萬事萬物矛盾對立,在五行中以克來描述,統一性則以生來描述。
五行相生相克循環,在理論中占有本質作用,五行正統排序為,木火土金水,可以概括為『比相生,間相克,五行的每一行,都與其他四行發生生克聯系,或我生,或我克,或生我、或克我』,構成一個密不可分、周而復始的整體,在消長轉化中保持平衡。
相生,指促進、助長和資生,相克,指抑制和制約,五行相生相克,是從自然界抽象來的,反映事物間的聯系。
五行不但有生克,還有制化,制是制約,化是化生,生中有克,克中有生,制中有化,化中有制。
陰陽五行,把辯證原理,體現得淋漓盡致,具有嚴密的邏輯與科學,通過五行,先賢把陰陽運用於實際,在研究天人之時,也不忘推演眾生禍福,實踐證明具有普遍性。
因此,上至達官顯貴,下至販夫走卒,無不趨於命運,當然八字隻是眾多術數之一,在歷史發展中,不免夾雜糟粕,但不能闊論科學,歪曲陰陽,將千年文明視如糞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