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達龔灘古鎮的時候,旁邊的烏江水靜緩流深,不動聲色,一如古鎮民居,仿佛靜默於塵世一隅,被世界遺忘但卻散發著歷史久遠的滄桑韻味,這韻味繞梁千年不散、不息,對每一位來客無言地述說著一段曾經生存的艱辛和奔忙的過往。
龔灘古鎮位於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西部,與貴州省銅仁隔江相望,而在古鎮的眼眉之下,便是烏江百裡畫廊,兩側峰巒清脆,山高水長,岸邊的民居與江河共生共存相互守望,構成塵世間一幅美麗畫卷。
或許,在今世看來絕美的地方,在遙遠的歲月之上,應該被稱為『險』,要不龔灘古鎮怎麼會被世人譽為『絕壁上建築的藝術』呢。
古鎮融山、水、建築為一體,歷史上完全因水陸的物資轉換而發展,後因水運的衰落而失去繁榮。
如今石板街、吊腳樓以及古樸的明清建築群,構成了小鎮獨特的氣質,石板老街被經年累月人們的足跡打磨的油亮,行走其間,聲色具備。
中國著名國畫家吳冠中畫筆下的《老街》就是以這裡為原型創作而成,他在這裡遊歷之後說,龔灘『是宋城、是唐街、是爺爺奶奶的家』。
龔灘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三國蜀漢時期,至今已歷經約1800年光陰的蕩滌。
而在古代,這裡是通向五溪、夜郎的咽喉和軍事要地及重要口岸。
明末清初,重慶、涪陵、自貢等地的商人紛紛雲集此地,上運大宗食鹽及日用百貨,下行大量生漆、桐油、糧食,那時候,古鎮上集中了10餘家大鹽號和百餘家商號,這條橫貫南北長約3公裡的青石板街或許就是在這一時期形成。
一個小鎮竟有十幾家大鹽號,可見,這裡中轉的主要物資基本是鹽,而彼時,運輸鹽基本靠人工背運。
『當時背鹽的工錢,背100斤到龍潭可以掙6塊錢,背到秀山可以掙7塊錢』。
遇到一個老者,問起當年在這條鹽道上背鹽的情景,他說那時候他還小,他的父輩們帶著全家人勞作謀生,每天要從毗鄰的鎮子龍潭和秀山往返大約100公裡峭壁山路用佈袋抗鹽巴……真的難以想象,那時候人們負重跋涉山路這麼遠,有著怎樣的信念和毅力!
『最初的老鹽道已經淹沒江中,連同那些原始的老房子』,老人說,這些是二十年前復建的,按照原來的樣貌從下面,遷移上來,『那時候修建水庫,水位上漲,很多老房子都淹沒江底了。
不過這裡很多材料都是老物件,石板、石碑以及磚瓦……』
老人說那時候鹽工來自周邊的鄉村,山路遙遠,大家在這裡幹活、住宿,客棧休息一晚加兩頓飯要2毛錢,『去領鹽時要給夫頭交1毛錢,不然背不到鹽巴』他說,『夫頭就是類似現在的工頭。
那時候背鹽的人特別多,客棧都住滿了。
人們穿的鞋都是草鞋,辛苦得很』
古鎮小徑旁邊裡的一塊已斑駁裂開的官立石碑記載了當年鹽工們的收入分配制度,這塊碑名曰『永定成規』,仔細觀察,隱約可見記載,該碑立於光緒年間,碑高155厘米,寬83厘米,碑文內容經過長期的風雨侵襲已無法完全辨認,從現存的能辨認的幾個字中,我們可以獲知,這裡是川鹽入黔的重要中轉站,上下船搬運力價指定由何恒、鄭昌信等人負責監督執行,每包鹽上載船艙的運費為5文錢,從船上卸運並抬至鹽倉則每包加6文,還規定所有腳夫須由鹽號驗保並登記造冊,以防止管理混亂。
老人說,你看現在家家戶戶門前都掛著燈籠是不是很好看?
我說是的,很漂亮很古樸啊。
他笑了,說當年這些燈可不是裝飾好看的,是純粹照明的,叫『鹽燈』,『那時候家家戶戶都有男人出來做鹽工和腳夫,這裡山路艱險,每家門口和窗外都掛著燈,目的是為別人照亮夜路』
這是多麼令人溫暖的舉動,在那些艱難討生活的年月,有了燈就有了溫暖,有了方向,也有了行走的力量。
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片大地上的人們利用自己的雙手早已過上了安寧幸福的日子,但仍舊保留著家家戶戶掛『鹽燈』的傳統。
置身於凹凸不平的石板街,兩邊的民居建築屋簷飛翹,商鋪林立,這些商鋪基本都是居民利用自家的房屋開設的飯館或客棧,隨便走進一家店鋪,臨窗便可欣賞烏江風光,江水悠長,武陵山隨水綿延,層巒聳立如雲。
龔灘古鎮長約3公裡的石板街上有幾座石拱小橋,印象最深的要數阿彌陀佛橋了,很好奇為什麼會叫這個名字,經過探詢才知道,在早年,鹽工們背鹽道路艱險,出門的時候途徑這裡,因為這是古鎮下街向上走的第一座小橋,於是人們就在這裡拜一拜,祈求平安順利。
阿彌陀佛橋弧形單拱,護欄上和石縫中長滿了青苔,石橋的一側還有一尊石質小佛像,面容平靜,望著烏江,這座不算雄偉的小石橋,在過往的年月裡或許給人們帶來了無盡的心靈慰藉罷。
當然,這裡還有楊家橋、橋重橋等看起來很雅致的小石橋,其中楊家橋是以居民的姓來命名,據說清朝雍正十三年,也就是1735年,雍正皇帝推行『改土歸流』政策《即廢除西南各少數民族地區的土司制度,設立流官治理》,從江西、江蘇一帶遷過來很多楊姓居民在這裡居住,所以這座橋就以楊姓命名,叫做楊家橋。
如果你有足夠的時間,可以在這座小鎮慢慢遊蕩,這裡的川主廟、夏家院子、西秦會館等都有著一段久遠的歷史,隱藏著引人入勝的故事。
甚至,你還可以在西秦會館欣賞一場《梯瑪古歌》的演出,場景再現了早年這裡人們的生活、勞動、娛樂等情境,哭嫁、面具陽戲、上刀山、酉陽土家擺手舞等,精彩絕倫,令人耳目一新。
夜幕降臨的小鎮格外安靜,建築屋簷下的燈籠與江水和山川的輪廓遙相呼應,美化了江河山野的視覺;而在清晨,推開窗子,視線裡霧靄山嵐,有頭戴草帽的打漁人駕一葉小舟,穿行於江水雲霧,那情境,令人產生置身世外仙境的錯覺。
來到龔灘古鎮,幾乎所有人都會登上遊船遊歷一番烏江畫廊。
畫廊碼頭位於古鎮南門入口處的江邊,在客船行進的途中,可以看到岸邊一片片古老的已經廢棄的古鎮民居,那依山層疊的破舊老屋,也曾承載過生活的喧囂,庇護過生命的周全,如今隨著時代的變遷,艱辛年月裡的過往早已沉淀在這方山河記憶的深處,成為今天幸福花開的基石。
客船披荊斬浪,江風浩蕩,四野群山連綿,所有的時光終將封存於歷史的卷冊,唯留下這層巒、水泊、建築和草木構成的畫卷,留給後人一一翻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