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宅選址以『得水』為先|居住環境需『治水』為綱。《圖+文》

導言:2018年8月30日起,汕頭市各區遭受連續24小時暴雨到大暴雨的襲擊,多地街道積水成河,最高積水臨近屋頂。

其中潮陽潮南受災人數達80餘萬人,是本次水受災最嚴重的地區。

直接經濟損失23.5億元,對當地經濟的影響相當大。

《數據來自媒體》

遠古時代,洪水肆虐,擇高而居是人類生存本能的選擇,突出地面的丘臺之地是首選,但都必須離水很近,因為人的生活處處離不開水,古代人類就跟水密切相關,古人對於水的敬畏、依賴和崇尚。

這種原始的認知在風水學中有較詳細的表現。

風水先賢楊公雲:『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又說:『未看山,先看水,有山無水休尋地』可以看出風水首先以水法去判斷地理吉兇的,關鍵就在於怎樣使自然之水能為已所用。

《管子·上篇·乘馬》上說:『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

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

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 這是古人對水的認識和利用水之法。

就是說營建都城,要建建在大河之上,或者在大山之下。

高地不能太過幹旱,要保證水源的充足;低者不能水澇,以節省築堤拒洪。

所以建築陽宅要選擇近水的地方,正面朝向水源,以背後的『座山』為靠。

明開國軍師劉基《堪輿漫興》中提到:『尋龍山水要兼論,山旺人丁水旺財;隻見山峰不見水,名為孤寡不成胎』所以古時先民在陽宅建造基址地選擇上,都會選擇依山傍水,水環山抱的優良環境作為基址。

近水而居方便進行漁獵和交通,利於生產、生活。

自古以來,風水師相地就是通過對環境的仔細勘察,利用大自然中明凈秀麗之水來為營造人們造就人居中的理想福地,讓人們能趨吉避兇,從而達到造福於人們的目的。

古人對陽宅住地的選擇,從表面上看是對大地的勘察,其實質是對利用水趨利避害的觀察,是對水良性認識的深入和升華。

古代風水學對陽宅選址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

一、攻位於汭

汭位,就是彎曲河道的內環所包裹的凸岸,凸岸這個區位被稱為汭位。

中國風水學最看重『氣』,一切風水格局的追求都是聚氣。

而氣遇水則止。

當處於汭位,往往所在地三面環水,如此則很好地聚氣養人。

再者,由於北半球地理影響,水流的內心力會導致河水中肥沃的東西堆積在內環一代,長此以往,汭位所在土壤會更為肥美。

而另一側因為長期被河水侵蝕,所以土壤相對貧瘠。

中國古時以農業為主,汭位的好處剛才已經說了聚氣養人、土壤肥美,所以非常適合農業經濟發展。

甚至在一些遊牧民族區域,他們也有類似的理念。

『右岸放羊,羊兒肥』像這種遊牧區流傳的說法,正是因為遊牧的先人觀察到了水流右岸《內側》往往水草更美。

國內最為典型整個城市修建都采用攻位於汭思路的地方是殷墟,殷墟幾乎處於一個完美的汭位,正好位於安陽河南岸汭位上。

天安門城樓也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

天安門外面的金水河很自然地形成了一個半圓,將天安門及其門前的地方包裹起來。

在天安門前修金水河,就是攻位於汭原理的使用。

二、背山面水

古人選擇居址,往往是在背山面水,坐北朝南,在河流邊的臺地上。

在這樣的地點,可以獲得充分的陽光照射,遮蔽冬季寒冷的北風,且便於取水和采獵食物。

由於背山靠地,也可避免水患。

而夏季南風經過山體,又可帶來降雨,利於植物生長,利於農業發展和保持水土。

風水的起因是人們為了更好生活的實際需要。

經過長時間不斷的實踐,逐漸發展起來一套繁復紛雜的理論。

《尚書》、《詩經》的若幹篇章,就記載有古代先民選址和規劃經營城邑宮宅活動。

如《尚書·召誥序》雲:『成王在豐,欲宅邑,使召公先相宅』夏商周三代之相宅,雖然沒有說明如何相法,但除了占卜之外,一定還有沒有見諸文獻的內容,因其選址符合某些風水原則。

歷代都城、皇陵皆重視風水。

都城方面,如《隋書·高祖本紀》載隋文帝楊堅開皇二年《582》開始謀建新都,『非謀筮從龜,瞻星揆日,不足建皇王之邑』,『以吉兇之土,制長短之命』,而且為了避免泄掉帝王之氣,隋文帝政府下令宮、皇城之南的居民裡坊,取消南北門而僅開東西門《《長安志》卷七《唐京城》》。

從理論上講,陽宅選址符合依山傍水的特點。

依山,可以取得豐富的生活資源,防止水澇,傍水有利於灌溉、洗滌、食用。

三、四靈地形

古人認為『龍』,即『龍脈』,山脈雖靜,卻要有奔騰之勢!青山環繞之中,必能藏風!明堂有水東南去,玉帶環腰天門開,青龍白虎地戶閉!

《管氏地理指蒙》論穴雲:『欲其高而不危,欲其低而不沒,欲其顯而不彰揚暴露,欲其靜而不幽囚啞噎,欲其奇而不怪,欲其巧而不劣』穴土不可太濕,不可太浮,不可太頑,宅基要有生氣。

《博山篇》雲:『氣不和山不植,不可扦,或有奇紋土隱中,法宜扦。

氣未止山直趨,不可扦,或腰結,或橫龍,法宜扦』氣是生機,有生機之地最宜人們生存。

山無來龍去脈就無精氣,最好的地勢要山勢起伏連綿,如水波蕩漾、萬馬奔騰。

所葬之山的前後左右都有小山,這樣的山符合四靈地形。

所謂四靈,是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四、環境和諧

『得山川之靈氣,受日月之光華』。

大環境以百尺為形,千尺為勢。

形住於內,勢住於外;形得應勢,勢得就形,形不欲行,勢不欲止。

小環境以水口、明堂至關重要。

水口指某一地區水流進或水流出的地方,從水入至水出即是水口的范圍。

水口包容的面積決定了村鎮的規模,對其建設發生影響。

明堂本是古代天子理政、百官朝見的場地,風水術引申為宅前之地。

明堂有內外大小之別,不可太寬,寬則曠蕩不藏風;不可太窄,窄則局促不顯貴;不欹側,不卑濕,不生惡石,有諸山聚繞,眾水朝拱,生氣聚合為佳。

在風水學中選擇陽宅基址,除了水勢的要求之外,對水質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博山篇》中說道:『尋龍認氣,認氣嘗水。

其色碧,其味甘,其氣香主上貴。

其色白,其味清,其氣溫,主中貴。

其色淡、其味辛、其氣烈,冷主下貴。

若苦酸澀,若發饅,不足論』這與現代科學對水的認識是一致的。

古人在陽宅選址上,以風水學『得水』,做為主要依據,『得水』的意思是『得宜』。

說到這裡,我們回到汕頭暴雨內澇的問題,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一、汕頭地理位置有關。

汕頭是海濱城市,中心城區北岸處於韓江下遊沿海地區,江口沖積平原,地勢低,容易受到潮水頂托影響,因此一旦遇到暴雨天,就容易出現排水不便而導致積水的情況發生。

二、汕頭現有城市排水防澇系統標準不高,年久失修。

要迅速排水,排水管網和泵站是關鍵,而目前汕頭不少管道存在管道老化的問題。

排水系統難以滿足大面積的排澇需求。

三、環境污染較重,一些工廠不合理排放、破壞侵占排水設施。

一些住宅區排水系統設計不合理,雨水和生活污水沒有分流,生活污水的雜物直排堵塞排水管道;一些酒店飯館、洗車店,帶油污的水未經隔油處理直接排放,造成油污垢結堵塞管道,影響排水通暢。

造成河道淤積嚴重致排水不暢、水位回落緩慢。

內澇水患的危害性巨大是顯而易見的,所以治理水患是相當迫切的事。

風水學有一套具體完善的治水防洪方法,我們可以了解一下。

一、開渠引水

開渠引水,風水學視為有蔭地脈, 養生氣招財源的補基作用,而讓人樂於實施。

我們在內澇水患多發地域開渠引水,可建成了與江河溝通的城市水系保證了城市飲用蓮溉、運輸防火、娛樂、造園的多種功能。

對防洪而言起到了排除內勞的泄洪作用。

中國歷代古城都十分註重城市水系的完善、開挖了許多人工溝渠以貫通自然河流及水塘,形成四通八達的城市水網。

例如,成都古城秦代時處於郫江、檢江以北,因水而城多變,築城時多次被毀,後依水勢,象龜行水屈縮方成。

既無城壕之險,又無江水之利;唐代高駢擴城時,將郫江《內江》改由城北外緣江入檢江《外江》,形成兩江相抱之勢,郫江故道疏通成為後來的金河,環抱成都四面,改善了水情,從而穩定了成都的城市基本概況,至今不變。

我們可以借鑒此法,根據實際情在內澇積水合理開渠引水入練江,改善水情。

二、開湖聚水

湖、塘在風水學中有『聚水、蔭脈』的作用。

《陽宅會心集》中認為開湖、挖塘在以下三種情況進行:順局寬曠,則取塘叢以凝聚之;來水躁急,則取塘以得靜註之;有高山逼壓。

陰煞射臺來,取塘以純之。

三種情況,除了第一種為景觀審美之外,後兩種則前為靜緩江河,後為阻擋江洪,皆為調蓄洪水之用。

中國古代城市中如杭州、揚州、惠州樂山、廣州、福州、雷州、海州、臨掛等都有西湖,除少數為自然形成之外,大多為人工挖成。

我們可在兩河交口之處,利用地勢鑿湖聚水。

起到鎮靜幹流來水躁急的作用。

當遇暴雨山洪之時,能調節水位,減輕江河的水流壓力。

三、清污分水

風水要求『天門宜開,地戶宜閉』,即上遊來水要敞,而不遊去水則要窄,以起蓄水、保障水源的作用。

而且要求流速緩慢為佳。

這似乎風水與防洪相矛盾。

為了防洪排水快,風水學有分水的方法,能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在河道出水口開溢洪道分水泄洪。

再者,因河道泥沙沉積,致河床上升,也要定期清除河床沉污,使江河暢通,防止水流潰漫流竄。

四、築堤禦水

古代城市常常采取修堤築壩的方法以護衛城市,風水認為『埂以衛局 橋利往來,處置得宜,亦能固一方之元氣』。

特別是在水患嚴重的地區,修堤築壩是強有力的手段。

修築堤壩深入水中,以改變水流,減少河水的沖刷,起了有力的屏障作用。

今天,水患屢屢困擾我們的發展,『得水』為先,『治水』為綱,我們要結合現狀,運用風水文化的精華和理論,去除水患。

調整改善人的生活環境,進而改善人的生活質量。

引用文章『

1.《三元風水學》吳明修

2. 《從得水到治水——淺析風水水地在古代城市營建中的運用》楊柳

2018年9月 郭濟懷撰文於潮陽谷饒